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验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是学习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而实验探究性学习是以实验为中心的主题探究学习。在化学教学和学习中,老师学生们可以依照课本上的活动与探究的内容,或在课外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共同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一、实验探究性学习的功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部分学生对于化学实验都充满兴趣。以实验为主题的课题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探究性学习是以实验探究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常常需要与调查研究、共同讨论等其它方法配合使用,它需要实验小组发挥团队精神,组内成员分工协作为一个共同目标共同探究。所以实验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增强协作能力,并且通过与别人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短处。
  
  二、实验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研究思路
  
  提出问题是实验探究性学习的开始,它决定着学生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好的选题,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成败,平时学生要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选取自己较感兴趣、并且交由老师帮助分析该活动涉及的步骤。若步骤太多,难度太大,则不宜选取。在我们的课本涉及的内容中,有许多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实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们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一)探究生成物成分
  1.发现问题:某些袋装食品中常有一小袋粉末状后颗粒状物质,小张从一食品包装的小袋里发现一些板结的红色固体。
  2.猜想假设:猜测该红色固体可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单质铜或氧化物 ――氧化铁。
  3.实验探究:取此红色固体少量放入试管中,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4.实验现象:红色固体溶解,得黄色溶液。
  5.实验结论:该红色固体为氧化铁,小袋中原来所装粉末状物质是铁粉。
  6.反思评价:铁粉在食品贮存过程中,与食品袋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而生成铁锈。它是一种很好的干燥剂。生活中还遇到过的食品干燥剂有氧化钙、硅胶等。
  (二)探究食物的酸碱性
  1.发现问题:某报上推荐食用碱性食品的文章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为什么碱性食品对人体有益?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食品是碱性食品?如何测定食品的酸碱性?
  2.收集证据:营养学中的食物酸碱性并不是以食物摄取时的酸碱性(食物的表观酸碱性)来衡量的,而是以食物被身体吸收后的酸碱性(食物的生理酸碱性)为基础的。营养学中,常利用燃烧的方法来判断食品的酸碱性。
  3.实验探究:取苹果、猪肉、豆腐各少量,压汁或取其浸泡液,用PH试纸分别测出其表观酸碱性,测得苹果PH<7,猪肉PH<7,豆腐PH>7,再取这三种食品各少量,分别放入坩埚里,在酒精灯上灼烧,将残渣放入烧杯中,加水溶解,用PH试纸分别测得他们的生理酸碱性,苹果PH>7,猪肉PH<7,豆腐PH>7。
  4.收集证据:查资料知道,苹果为生理碱性物质,猪肉为生理酸性物质,豆腐为生理碱性物质。
  5.讨论交流:实验后,同学们进行讨论,口味酸的食品并不一定是酸性食品。营养学中,食物的酸碱性分为食物的表观酸碱性和食物的生理酸碱性。食物的生理酸碱性,是指食物在人体内经消化吸受后,进入代谢途径,最后的残留物给体液带来得酸碱性影响。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食品中既有生理酸性的食品,比如米、面、肉,也有生理碱性的食品,比如各种水果、蔬菜。人体体液的PH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多食用碱性食品,对减轻机体负担,维持人体体液的酸碱平衡是有好处的。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荤素搭配,全面、均衡的吸收各种营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6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