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切为了祖国 一切为了华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宝笙(1904-1996),女,农工民主党成员,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妇女自强自立的典范。余宝笙一生心系教育,教书育人无数,尤其是1980年代初,她老当益壮,恢复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简称“老华南”)创办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简称“新华南”),为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高等教育人才。
  
  一、 求学华南 实践校训
  
  余宝笙1904年4月出生于福建莆田的一个医生家庭。1910年9月,就读于福州陶淑小学,1916年9月,升入福州陶淑女中,1922年考进老华南读理科。老华南是当时美国基督教团体创办的13所大学之一,是一所“平民化”的女子学院。1933年,学院在国民政府立案,改名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老华南师资在专业技术和学历方面要求很严:1934年老华南23名教师中,有博士1人,硕士14人,高学历教师的人数超过教师总数的半数以上。老华南学生每年必须读完规定的学分才予以升级。开设课程有生物、化学、国文学、教育、英文、历史、家政、美术、算术、音乐、体育、物理、宗教、社会学。学生自始至终要学习英语,将读、写、作、译作为必修课。许多课程用英语教学,音乐课也坚持教唱英文歌曲,甚至学生的作业、考试、毕业论文也要求用英文书写。学校对学业的管理十分严厉,学生达不到学校的规定,或留级,或不能毕业。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校开展各种社交、学术和文体活动,设有青年会、自治会、爱国会、歌社、演讲会、体育代表队等。老华南的校训是:“受当施”,它与历届校友相伴一辈子。余宝笙对校训的理解是:“‘受’是为了‘施’,今天你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将来才可以‘施’得从容,‘施’得出色,‘施’出水平。实际上,‘施’比‘受’更有福”。为此,余宝笙身体力行校训,淋漓尽致地演绎出对祖国的责任、奉献和笃诚之情。
  
  二、 牢记母训 效力祖国
  
  1924年余宝笙在老华南读完大学二年级后,她的母亲用含辛茹苦积攒的800块大洋送她到美国求学。临别时母亲叮嘱她:“女孩子一定要有志气,要好好读书,毕业后不要留恋外国,要把知识带回来,记住我们是中国人,一定要回国工作。”母亲铿锵的语言,奠定了余宝笙一生的行为准则。
  1928年,26岁的余宝笙以最佳成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当时美国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比中国优越得多,她如果留在美国,前景极好。可她毅然回到祖国,白手起家,创办老华南化学系,担任有机化学教学工作。
  1935年,为追赶世界的生物化学水平,老华南送她到美国读博士。她来到约翰・霍金斯大学,成了国际生物化学大师、维生素ABC的发现者、世界化学界权威麦卡隆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余宝笙争分夺秒,用两年时间学完原定三年的课程,成绩优异,获得了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入选为美国科学家荣誉学会会员,并获赠一把金灿灿的金钥匙。美国报刊报道:“中国的女子余宝笙是生物化学界的一颗新星,是中国的骄傲和华南的殊荣。”随后,余宝竺不顾导师的热挽留,毅然回到祖国,回到老华南主持化学系的工作。回国后,余宝竺又冒着抗日战火,走上学院迁移南平的艰难历程。抗战胜利,学院迁回福州,她又四处奔波,筹集资金,为学院盖起一座校舍。
  新中国成立后,余宝竺以对祖国的忠诚、渊博的学识,博得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并委以重任:华南、协大合并后成立的福州大学理学院,她出任院长;福州大学改名福建师院后,她出任副教务长、科研部主任。就在余宝竺准备大干一番时,1957年,她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又历经劫难。尽管如此,她仍然不气馁、不后悔,保持乐观的精神坚持自学。但她认为,“再了解自己的妈妈都有错怪女儿的时候,我能要求党做的每件事都那么准确无误”,并坚信:“党总有一天会理解自己的,我也还有用上这些知识的时候。”1979年,“右派”改正后,她马上投入工作,积极向师大党委建议成立生化研究室,得到党委的支持。这时余宝笙已经74岁了。为建立福建师大生化研究室,她不顾年迈,第三次远涉重洋,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生化研究所免疫研究室去学习国际生化发展的新。1981年1月,不顾亲友和明尼苏达大学的挽留,余宝笙携带几箱图书和仪器从美国回来了。同年2月,她被国家批准为首批招收生化研究生的导师。在她带领下,学院生化研究室开展16个课题研究,先后发表100多篇论文,其中有两项是国家高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6项应用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 老当益壮 力复华南
  
  1984年,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鼓舞下,余宝笙把散居在海内外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暨附中的老校友们组织起来,成立福州校友总会及各主要省市校友分会,并与海外原先已成立的几个校友分会联合起来,共同创办我国第一所私立女子大学――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为福建改革开放培养妇女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老华南校友们在余老师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感召下,纷纷告别了原工作岗位,陆续办理退休手续,聚集烟台山上的新校址,跟随自己素来敬佩的81岁老师,开始了艰苦而诱人的创业历程。
  为集基金,扩建校舍,聘请外籍教师,余宝笙两度赴美国、香港等地。余宝竺的赤子之心得到美国和香港大学、企业家、华南海外老校友大力支持。他们有力出力,回校任教;有钱出钱,建设校舍。筹集到巨款后,余宝笙以80多岁高龄的衰弱身躯,为节省旅费,竟乘汽车从香港长途颠簸回福州。这种为中国妇女教育事业披荆斩棘、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令社会各界十分感动,在福建省政府及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学校的校舍和办学资金得到了解决,1984年10月,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宣告成立。
  新华南成立后,余宝笙担任院长,她亲自定学校校训为:“自强”、“开拓”、“勤朴”、“奉献”。每年新生入学,她都要亲自为新生做报告。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勉励他们:做人第一要爱国,女子首先要自强。
  在办学过程中,余宝笙大力抓师资建设。通过她的努力,新华南师资得到了大力提升,专职教师95人中,已获得硕士学位者19人,此外,从1985年起,学院引进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外籍教师80多人近200人次。与此同时,余宝笙还狠抓教学质量。新华南1995年实用英语专业的《听力与口语》课程被评为省级高校优秀课;1996年服装专业被省教委确定为省职业高校重点专业。
  由于新华南毕业生英语基础扎实,语音纯,作风良好,可塑性较强,“待嫁”的女子是许多单位特别是外贸系统“抢亲”的对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服装专业“待嫁”的闺秀们,往往还没有毕业,就被许多单位“订亲”。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卓著的办学业绩,得到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肯定,1988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华南女子学院饮誉八闽》,1992年3月8日《光明日报》刊载《姐妹共自立专业有特色华南女子学院闯出一条办学新路》,1992年12月10日《中国教育报》报导《华南女儿不愁嫁》。余宝笙院长也接连获得多项荣誉:198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优秀知识分子称号,并连续被选为第六、七、八三届全国人民代表。
  1996年9月23日,余宝笙因倾全力于新华南,心力交瘁,一卧不起,享年93岁。余宝笙虽然逝世了,但她那热爱祖国、献身教育、坚韧不拔、无私奉献、胸怀宽广、充满爱心的高贵品德,令世人景仰;她那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感染、净化她的万千学生,使她们也能成为一个爱国、自强的新女性,她的精神和业绩将永远留在她深爱着的祖国和华南。
  
  参考文献:
  [1]陈钟英.中国妇女自立自强的典范――记余宝笙老师[EB/OL].http://www.forsa.org.cn/news/MLB86/20040910113858.htm
  [2]黄柽,陈纾.一切为了祖国 一切为了华南的余宝笙[EB/OL].http://shixing.yculblog.com/post.945887.html
  [责任编辑 朱媛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9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