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本科院校非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国际金融课程应该包括的知识点及逻辑关系;然后分析一名本科生学完国际金融课程应该取得的收获;接着分析现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三点提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国际金融 本科生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095-02
  
  《国际金融》是一门研究各国之间货币运动和资本流动的方式、规律及其影响的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和其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国际货币金融运行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国际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各国政府对本国对外金融活动的宏观调节和控制、国际间货币金融协调与安排,其中,国际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是国际金融研究最重要的层次。国际金融是一门涉及面广、前瞻性强、专业词汇多的课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非金融学专业学生学习有较大难度。很多学生开始有很大兴趣,越到后面越跟不上,就越不想学,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进行研究:
  
  1 国际金融课程应包括的知识点及逻辑关系
  1.1 对外金融活动的总体反映――国际收支
  从开放经济入手,说明国际收支记录的内容、类别划分(国际收支账户);到国际收支分析,包括平衡与失衡(差额分析);再到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到实际政策)
  1.2 对外金融活动的核心变量――汇率
  从实际交易入手,容易理解汇率作为对外核心价格,在影响对外均衡中的重要性。包括外汇与汇率基本知识;外汇交易、外汇市场及风险管理;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理论到实践);并延伸到外汇管理与管制(汇率制度、外汇干预及储备政策)
  1.3 对外金融活动的进行――国际资金流动及相关问题
  跨国资金流动离不开国际金融市场,短期资金流动与长期资金流动存在差异,可能引发后果也存在差异(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因此,该部分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金流动和国际金融危机
  1.4 对外金融活动的协调――国际金融协调
  国际金融活动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干预和管理,而国际金融问题不仅是一国问题,更是国际问题,需要国际协调。一是政策协调,二是制度安排,三是国际金融组织调节。
  
  2 一名本科生在学完国际金融课程后应该取得的收获
  2.1 学生对一国对外金融活动有总体了解和把握
  学生应该理解国际收支变化对内部经济的影响,能利用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解释内外部平衡之间的相互影响,掌握跨国金融活动引起外部经济金融变量变化,对一国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政策当局要避免其不良影响,采取政策调控对外经济运行,因此,学生应能明白在特定的现实经济状态下,政策当局应该采取哪些政策,包括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和汇率的调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防范外汇风险和外汇交易对国际贸易实务最重要。
  2.2 学生能够将汇率纳入价格体系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引起经济活动变化、调节经济行为的核心变量,而汇率是开放经济中的中间价格变量,也就成为对外经济活动乃至外部平衡的核心变量,一切对外金融活动的变化都与汇率紧密相连。因此,学生应明确是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着汇率,汇率又反过来影响了什么经济变量,如何施加的影响。
  2.3 学生应该学由所用
  学生应学会利用所学到的国际金融理论分析、解读和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和金融变化;能撰写简单的金融分析报告,初步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国际经济和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了解国际金融变量变化对宏观经济运行、股市、价格、就业产生的影响。
  
  3 现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由于受实训条件的制约,课程内容的大部分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如何高效的组织一场成功的课堂教学,如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做到师生互动,有效的教会学生,并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直接关系到本门课程的成败与否。
  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本三学院)非金融学专业一般师生比严重失调,大多采用合班教学,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主要有:
  3.1 人多“嘴杂”:失衡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由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教室、教室的布置、教学设施等,后者则是指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等一同营造的学术气氛。在小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环境容易营造和维护。在合班教学中,学生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在“教”的这一头,教师是“孤身一人”,在“学”的那一面,学生是“人多势众”,师生比严重不对称。在教学中,稍有“嘈杂之音”,便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话语权”竞争;倘若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失控,则人多“嘴杂”,课堂生态环境由此失衡,正常有序的课堂教学就难以为继。
  3.2 问答“不合”:非良性的课堂文化
  “问”是指教师提问,用以检验教学效果,提问方是“充满期待”;“答”是指学生作答,凭借他(她)本人对问题的理解来“迎接挑战”;“问”“答”“不合”是指提问方与作答方“不合拍”,即少数学生对回答问题态度消极,不以为然,以至于使“问”、“答”出现负面效果;非良性的课堂文化是指在问答过程中,回答不出问题似乎并不是很不好的事情,回答问题不严肃反而引起“欢声笑语”,以至于严肃的课堂气氛被冲淡,严肃的话题被庸俗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答问时有的学生大声回答“不知道”,似乎了无愧意,有的学生答问话音未落,已是满堂大笑,似乎是搏得“满堂彩”。究其原因,有的学生是因为普通话不标准,有的是因为说话方式不严肃,有的则是因为答问态度不以为然,但之所以少数学生具有如此“好”的“出场效果”,其深层原因在于:在人数较多的教学环境下,有时出现“集体无意识”,课堂文化出现非良性的演化迹象。
  3.3 人机“倒置”:失当的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它的实质是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师,以求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将教师、计算机、板书进行有机的结合以达到最优配置,的确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目前,在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出现人机“倒置”,即教师与计算机没有进行很好的结合,教师过分依赖计算机,“照本宣科”演变成“照屏宣科”,在课堂教学中,“屏幕居中居大,教师居偏居无;学生只见屏幕,不见教师;只闻其声,不见其行”。在这一倾向中,计算机“喧宾夺主”,计算机辅助教师走向反面,变成教师辅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失当,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
  
  4 提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仅就笔者的《国际金融学》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期望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
  4.1 运筹帷幄:做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名师”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集“多种角色于一身”:首先,在接受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将着手备课,撰写教案,这一角色类似于电影拍摄之前的“编剧”;其次,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将分配讲课、习题、实验、上机等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在每次课之前,教师将按该次课时间的长短进行精心准备,这些工作相当于电影摄制中的“导演”;第三,在授课时,教师讲课既要“主次得当”,又要逻辑性与条理性兼备,还要表达清晰、语言生动,总之,要使出“浑身解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讲台,集中到教师身上,对此时有感叹:“这哪里是做教师,简直就是在做一名演员”。这样的工作特点对于小课堂如此,对于大班教学则更加突出。“众目睽睽”之下,在诺大的空间,面对着上百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在接受教学任务后,运筹帷幄,做好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名师”,加强对课堂和学生的控制力、影响力,是做好《国际金融学》教学的关键。
  4.2 调度有序:培育“教”“学”良性互动的课堂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实现互动,笔者以为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其一,纳“新”,以“鲜活”的内容吸引学生。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呈逐步加快之势,作为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科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经济类课程如《国际金融学》等必须及时更新以反映这一变化。但是,囿于教材更新周期较长,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将一些新的信息介绍给学生。其二,开放,营造良好的“问”“答”氛围。“一朝开放,满盘皆活”。《国际金融学》课程具有抽象性、专有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性质,营造良好的“问”“答”氛围对于搞好该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回答问题时,对答问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给予褒扬,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其三,调节,做到“收”“放”自如。课堂的气氛对于教学的效果很重要,教师应及时观察课堂的形势变化,以进行相应的调节。如周一或节假日后的第一节课,存在“节后综合症”,而在周五或节假日前,弥漫在教室的是浓浓的节前气氛。治疗“节后综合症”,教师要及时转换轻松的话题,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节前气氛,教师要注意讲授的效率,重点突出而不拖沓,并让学生做一些课堂练习,使其“移情”于课堂。当课堂气氛较沉闷时,以“放”来活跃课堂,在课堂过于活跃甚至可能“失控”时,以“收”来维护课堂的正常秩序。
  4.3 有机结合: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首先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除了把课程主要内容的要点进行罗列外,还要运用图示法,如外汇储备增长的长江洪水图,各国货币的图案等图示进行分析,另外还应该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不仅仅限于ppt课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发挥能动性,不断创新,尽量使自己的课件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更易于接受,尽量以国家精品课程为范本。
  其次,在教学中,要做到人机笔和黑板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多举结合实际热点的国际金融问题,多分析相关案例,避免“照屏宣科”。如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由升值转为贬值等热点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教室中适当走动,避免在电脑前不动,适当地借助其他教具提高教学效果。在此介绍笔者一个例子:在给学生讲授“外汇风险规避”时,“避险”一词的英文是cover,cover作名词时的意思是“盖子”,作动词时的意思是“盖盖子”,其意是“盖盖子”的cover怎么会意译为“避险”呢?笔者利用讲台上的粉笔盒作教具作了演示:粉笔盒里面的粉笔是“外汇”,粉笔盒之外的空气是“风险”。当粉笔盒的盖子被打开时,“外汇”被暴露在“风险”之中,而一旦粉笔盒的盖子被盖上,则“风险”被“拒之门外”,cover之“盖盖子”引申为“避险”。这种教学效果照屏宣科是达不到的。
  
  参考文献
  [1] 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金融经济,2008,(14).
  [2] 陈能军.优化《国际金融》课堂教学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36).
  [3] 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体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4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