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迪央

  随着课改的深入,单调乏味的作业设计越来越体现它的局限性,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业作为重要的环节,在知识巩固、学生能力发展、评价反馈等方面作用巨大。在日常的教学中,以下一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看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分层次作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的不同,决定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所以,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体现差异性。在识字教学“树”一字时,我布置了几个作业:
  1.记住这个字的样子,给它找个好朋友(组词)。
  2.用组的这个词说一句话。
  3.你知道树有什么颜色吗?
  4.你们家里有小树吗?能给大家讲讲它的样子吗?
  5.你喜欢小树吗?为什么呀?(任选二项完成)
  一些基础一般的同学,选择了一二项,并很好地完成了;有些接受快的孩子,在课堂上就基本完成了一二项,所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字的深层含义,结果第二天,有的拿来了卡片,有的侃侃而谈,闪光点不断。而那些顺利完成一二项的,也同样得到了我的肯定。孩子们在开心的氛围中接受了这个字的许多知识。
  二、因地制宜,作业形式丰富多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在作业设计上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我尝试设计过不同的作业。
  1.多变的基础作业。
  小学语文作业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所以识字、朗诵、阅读等基本作业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好,怎样做?不妨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在低年级的识字学习中,我常常布置同学们记几个好朋友的名字;在看动画片时,要求学生多看上方或下方的字幕,张嘴读读这些句子;过年过节,亲人互发短信了,也去读一读。渐渐的,这些不起眼的作业积累在一起,生活中的常用字也就记住了。
  学生对布置的预习作业总是草草了事,我就在学一篇课文之前,留预习作业搜集课文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卡的大小要求是一样的,以便学生集体展示,给了几个范围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这里边渗透了孩子们不少的汗水。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搜集相关资料的渠道是很多的,如到图书馆、上网、问周围的人等。学生不但很好地完成了作业,而且获得了多方面的锻炼。
  对于阅读、朗诵等作业,我也总是想一些小办法提起孩子们的兴趣,如把阅读的内容编成一首诗歌,做一张小表格,进行小组朗诵会,等等。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基础作业的形式进行改革,让其变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表演型、动手型作业。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演员,我们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舞台。学完《小蝌蚪找妈妈》,我设计如下的作业: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鲤鱼妈妈,乌龟妈妈,还有自己的妈妈,你能演出来吗?(可以选择一到两个搭档)我给他们提供一些头饰、服饰。在作业展示环节,伴随着台上同学的精彩表演,台下孩子大声念着旁白,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印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形成了持久的记忆。某些故事性强的课文非常适合。动手型作业的应用就更广泛了,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多形式、多角度地开展。作业有很多种形式,如亲子互动,在母亲节给妈妈洗洗脚,学会体验父母的艰辛;画出书上意境优美的画面;某些科学性的实验,不妨动手做一下。如学完《乌鸦喝水》,我布置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重点要“一点点放”,体会“逐渐升高”。通过动手,学生对两者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表演和动手类型的作业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研究,从而有效地学习。
  3.拓展型作业。
  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守成型向创新型转化,体现在语文作业设计上,即要求更多地注重培养儿童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运用中强化创新意识。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平时的作业中,我也注意一些这样的应用。在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设计了续写作业:小女孩上了天堂,会发生什么呢?遇到了奶奶吗?有火鸡吃吗?还会卖火柴吗?这样的想象作业,学生有常做常新之感,积极性都非常高。
  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我组织学生上网查有关地球的资料,查地球上近期发生的灾害,如泥石流、地震等。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灾害?然后,我引导学生从未来解决方面入手,了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必须保持生态平衡。
  这样的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作业评价的可发展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由水平上的发展。”
  我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采用了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方法,在评价形式上,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数或等级,而是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如想象得很奇妙,或是字很匀称。对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多用鼓励性语言:“小马虎,又错了三个字,下次记得检查哦。”学生也乐于接受并改正。对学生作业进行多次评价,即要求订正的作业修改后再进行评价,重新评定等级。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既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多习惯,又能让更多的学生体会成功。
  在评价中,要多用对话法。师生对话、面批作业,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老师和颜悦色的点评下,学生虚心接受,因为他们体会到了老师的信任和期待,更方便老师因地制宜提出更高要求,对不同学生提出可行的细化目标,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的点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家庭作业的优化设计与评价,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都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表演者使学生的视野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8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