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开展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贺彬恢
摘 要: 课余体育活动是高职院校课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作者针对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有效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余体育活动 现状 积极作用 建议和对策
一、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
早在1986年,国家教委和体委就颁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其中倡导从儿童开始就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从而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素质的体育人才,有效地推动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课余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所从事的各种体育活动,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又包括学生自发进行的一切校内、校外的体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多种有效途径之一,是课堂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高职院校由于其教学模式的特殊性,体育教学模式千差万别。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课余体育活动存在以下现状。
1.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
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立足“一线”,长期将面对复杂的环境,没有健康的体魄难以承担工作的重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技术技能而缺乏对健康心理及保健的指导,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仍以技术教学为主,单调强调动作,缺乏一定的趣味和创新,关于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研究不足。
2.体育观念陈旧,终身体育意识不强。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职学生入学前绝大多数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备考上,家长过于强调文化课成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少之又少。这种旧观念不利于体育锻炼的正确态度的形成和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进入高校,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终身体育思想,约束了体育本应发挥的强大效能。甚至有些领导都不同程度地对体育认识存在偏差,把专业技术技能放在教学第一位,缺乏对体育教育与锻炼的重视和投入。
3.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扩招,体育场所发展缓慢与在校人数递增的矛盾日益突出。体育场馆的缺乏使得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场所更加紧张,同时,师资的缺乏也影响了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由于教师工作量较重,劳动报酬分配未制度化,课余体育活动多数依靠社团、学生会体育部进行组织和管理,缺乏专业性,组织无序、松散,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
4.以技能达标为目的,过度重视体育尖子生。
在高职院校,有个别教师致力于狠抓院体育代表队的少数特长生,以求在各级运动会上夺取锦标,忽视了全体学生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竞技运动为中心,以技评达标为目的,忽视体育兴趣和健身方法的指导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得一部分学生难以达到所谓的达标要求,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
课余体育活动是高职院校课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同时,它也是实现现代化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开展青少年健身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发现和培养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渠道,具备开放性、灵活性、兴趣性、综合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课余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体能,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体能使人们在学习工作中表现活跃、愉快而不疲乏,能从事各项活动,应对突发事件。学生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活动,能获得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而面对现在较为舒适的生活,学生体力劳动大大减少,体能普遍下降,连新生军训都难以应对。坚持锻炼是增强体能的唯一办法,单纯靠体育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利用课余体育活动进行身体锻炼,持之以恒,有助于达到有效增强学生体能的作用。
2.课余体育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身与心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思想压力大,缺乏科学的解压方法,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课余体育活动在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使学生走出课堂,面对自然,自主自愿地参与活动,愉悦身心,舒缓紧张,释放压力。不仅仅获得身体的满足,还获得心理的需要。可见,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3.课余体育活动能丰富校园生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六大基本特征,即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普通性和发展性,规定了教育的发展导向,也对高职院校体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课余体育活动灵活而开放,丰富了校园生活,增添了校园乐趣,营造了校园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对其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也有积极的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建议和对策
在高职院校中,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不容质疑,但只有使其具有稳定合理的组织形式和系统科学的活动方式,才能使它生机勃勃。对此,我针对有效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1.加强组织和引导,增强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应充分加强对课余体育活动的正确引导,自上而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人人享有体育锻炼、人人参与体育活动。利用多种传媒,推广传播体育知识,倡导体育保健,创建浓郁的体育氛围,在无形中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学院还应增加体育专业教师,保证课余体育活动得到稳定合理的组织和系统科学的指导,使得学生活动有序而系统,学有所得,练有所成,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他们的深层次影响,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2.形式内容多样化,注重个性化培养。
课余体育活动内容的确定要符合当今青少年的喜好特征,与时俱进。娱乐、休闲体育逐步取代竞技体育,成为高职体育的热点。活动内容上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差异性多样开展。在传统体育项目上增加如武术、瑜伽、网球、游泳等,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增加时尚的攀岩、国际交谊舞、形体舞蹈、跆拳道等。学生形成自己优势的体育项目,树立锻炼的自信心,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形式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有利于个性化的培养。
3.增加体育场馆,提高场地利用率。
学校应继续加大体育场馆的投入力度,扩大体育场地和器材规模,充分发挥现有学院体育设施,吸引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并形成良好的组织管理,使得场地、器材能被充分利用,充分保障课余体育锻炼。学院有组织地免费开放体育场馆,为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提供方便。
4.培养锻炼习惯,突出高职特点。
由于高职院校的就业多为“一线”的技术性岗位,高职体育也应突出高职特点。课余体育活动也应该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和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特别是适宜职业需要的体能项目,使学生掌握一项能够形成专长的健身技能,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让体育不仅在校园,而且要走出校园内开展。同时也要倡导学生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和体育保健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培养锻炼能力,养成健身习惯,打造强健的体能体魄。
参考文献:
[1]闫雷.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刍议[J].职教研究,2010,(9).
[2]王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J].科教文汇,2008,(5).
[3]李跃.论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职业与教育,2005,(18).
[4]何成兰.新课标视野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J].师资培养,2006,(3).
[5]赵峰.我校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与研究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