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书要细嚼慢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勇君

  摘 要: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中品,品中读,方能渐入佳境,领略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领悟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本文从字词、语句、标点、文章首尾四个方面指出阅读领悟文章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字词 语句 标点 文章首尾
  
  我们一直认为,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不能满足于会理解几个词,记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说出它的写作特点,而是要读懂,读出味来。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品读,在感受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对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咀嚼、揣摩、探讨、理解。在读中品,品中读,方能渐入佳境,产生“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方能领略到语言的无穷魅力。叶圣陶老先生说:“一篇作品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所以读书要仔仔细细地读,要细嚼慢咽才能回味无穷。
  一、咀嚼品味字词
  如在《故乡》中,“我”见到闰土时,“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句中的“涌”字,便很值得咀嚼,为什么不用“说”、“倒”、“吐”,而单用“涌”?仔细品味,儿时的天真挚友见面了,二十多年的别情离感,二十多年的坎坷愁苦,有多少心里话要说啊,能说得完吗?机会难得,一股脑儿涌,极其形象地表达了“我”一吐为快的心情。再往下看,“他(闰土)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深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闰土既然“欢喜”,又怎么“凄凉”?这不矛盾吗?你想想,闰土见到童年的伙伴,能不高兴吗?可是,时隔二十多年了,事过境迁,备尝人生苦酸,又怎能不神情凄凉?反义词连用,矛盾的统一,项带银圈的小英雄形象荡然无存,只见呆滞的木偶――可悲的缩影,罪恶的封建礼教吞噬了纯真的友情。再继续看:“他(闰土)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怎样让躲在背后的水生出来,作者用“拖”字,如果“拉”、“拽”、“领”、“牵”行不行?比较品读一下,用“拖”,便拖出了一幅画面――闰土往前用力拽的焦急。水生躲闪躬身蹙额的情态跃然纸上;同时“拖”字,表现了闰土在老爷面前的不安和恭谨,刻画了闰土麻木自卑的性格,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稳当恰切,学生也就掌握了比较品读加深理解的方法,提高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二、咀嚼揣摩语句
  如《二六七号牢房》:“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这句话表面意思很明确,就是:我“很熟悉这个牢房。但仅如此理解是不够的,还应当透过字面作深沉的理解。联系全文,这句话运用反复回荡的句式,一是表现牢房狭小,令人窒息,表达作者身居牢狱而渴望自由,以及对德国法西斯残忍手段的愤恨感情;二是表现作者是一个反法西斯战士,不止一次入狱,从而揭露了法西斯迫害革命者的罪行。看似简单的话,含义却是极其丰富的。又如《荔枝蜜》:“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句中的渺小与高尚,指的是同一事物――蜜蜂。乍一看似乎矛盾,细细品来,却耐人寻味。蜜蜂形体简直微不足道,可谓“渺小”;而蜜蜂成年累月不辞劳苦地为人类酿蜜的崇高精神,又可谓“高尚”,渺小的蜜蜂竟有如此高尚的情怀,难道不值得热情歌颂?为把握文章主旨,尤其应注意揣摩文中的中心句。再如《晋祠》一文,就是围绕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一中心句展开说明的。抓住这个中心句揣摩领会,就抓住了晋祠的特征,顺藤摸瓜就能理解全文。
  三、咀嚼品读标点
  也许有人说,标点符号谁不认得,有什么嚼头?只要弄懂语句就行了。其实不然,标点与句子的结构语气关系十分密切,起着停顿间歇、表情达意的双重作用。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南开学校,校舍变成了一片废墟。有人说:“南开变成了‘难开’。”对学校能否办下去悲观失望。可校长张伯苓先生却不以为然,说:“难开?那可要加一个标点:难,开!”就是这一个小小的逗号,使语意迥变,巧妙地回击了悲观论调,也充分表达了张伯苓先生为教育事业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和顽强奋斗的决心。又如《故乡》:“这好极!他,――怎样?……”多么神奇,仅六个字的句子竟用了五种标点,表情达意非常鲜明。“!”表示惊喜;童年的挚友别离二十多年了,快要见面了,能不万分惊喜兴奋异常?“,”表示沉思:二十多年来有什么变化,见面后说些什么呢?用逗号打住,欲言又止的氛围表现得恰如其分。“――”表示语气变换,更是表示突变的心态;挚友见面想知道的事情很多,纵有千言万语一时也不知从何说起。“?”表示问候,迫切想知道闰土的一切情况,急切问候。“……”表示等待回答又似乎但愿在不言中,表达极其惦念的心情。以上五种标点连用,准确细腻地表达了“我”惊喜、真挚、惦念的复杂心情。郭沫若老先生说:“标点之余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可见不可小觑标点。
  四、咀嚼探讨文章首尾
  文章的首尾往往言约义丰,更耐人寻味。如《七根火柴》的结尾:“卢进勇……以一种异常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这仅是几个数字吗?当然仅这几个数字本身毫无艺术可言,然而联系前文,卢进勇赶上部队,火柴发挥了作用,给战友带来了光和热;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预示着星火燎原,革命必胜。透过卢进勇“以一种异常的声调在数着”,给读者拓宽了观止而神不止的思考空白,这几个数字寓含着发人深省的丰富内涵,寄托着对战友的无限哀思,抒发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限崇敬。小说以此结尾具有言未尽意无穷的含蓄美,给读者留下深刻而又难以忘怀的印象。又如《孔乙己》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交代归宿,结束故事;看似平淡,细细推敲,独具特色。首先搞清楚这句话与文的关系,话里的“现在”,是指孔乙己故事发生的二十年以后,和文章开头“这是二十年前的事”及中间“至今还记得”相互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再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说“大约”,二十年来没人知道孔乙己生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根据上文孔乙己最后一次被打断腿到酒店的情景,谋生更显不易,被无情的社会吞噬是必然的。一个曾使人快活的人死了,竟然鲜为人知,透过“大约”、“的确”这对矛盾的词的连用,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深化了主题。如此的结尾,给人留下无尽的思考。
  概之,“边读边思,思中见疑”,对文中关键的字词句乃至标点,咀嚼品味,细嚼慢咽,方能从中受到启发教益。这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表达能力,持之以恒,将会受益无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