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写知识于读写活动的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语文教育界,许多人认为语文知识中“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1]。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属程序性知识,本文拟探讨其意义、价值。
  研究语文知识于语文学习及语文教学的价值,即研究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是否需要语文知识,语文知识能否满足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需要,这是从理论角度进行研究。还可从实践角度研究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凭借与不凭借语文知识各自的利弊,以判断语文知识的价值。
  当今中小学阅读教学有注重技能训练与强调自主感悟之争,写作教学有指导学生凭借写作知识写作和让学生自由表达这两种方法。不论二者之争还是两种方法,焦点均为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凭借语文知识。剖析这四者的利弊,以探明读写知识于读写活动的价值,系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阅读知识的价值
  
  1.技能训练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语文教育界为改变低效现状,提出语文教学要科学化,随之技能训练盛行。技能训练的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则由众多的语文技能组合而成。培养语文能力,主要是进行语文技能的训练。“通过言语技能训练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2]所谓语文技能训练,即指导学生凭借程序性语文知识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在此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以形成语文技能。在语文教学中,凭借语文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其优势是高效。因为一项语文技能,一般而言经若干次训练就能形成。语文教学在注重语言积累、语感积淀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一项项语文技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便能突现出来。
  然而技能训练亦有弊端,这里仅论阅读技能训练。阅读技能训练,即指导学生凭借阅读知识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形成阅读技能。 “注意和编码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没有它们,外部刺激就不能进入人脑进行信息加工。”“注意具有两种基本的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3]阅读知识以一套套程序表征,让学生凭借这预设的程序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将会集中于这一套套程序,选择文章中与其相关的进行阅读以达到预设的目标,而忽略其他,无它生成。如此必然影响在自主阅读中能有的多元收获――认知、元认知的发展,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情感的体验,文化的汲取,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等。
  2.自主感悟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语文教育界开展了一场大讨论,有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有弊端,提出回归传统,注重感悟和积累,随后课标颁布。课标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此技能训练边缘化[4],自主感悟成主流。所谓自主感悟,即强调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进行感受和领悟,以此建构个体的阅读经验,汲取多元的收获。在长期阅读实践、自主感悟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逐步形成包括语文能力在内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重学生的自主感悟,其一,与现今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否定教学完全由教师来预设,主张由学生自己来生成。其二,与现今确定的课程目标相一致。过去大纲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课程目标,如今课标确定的课程目标为语文素养。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没有阅读知识作指导,完全凭学生自读自悟,比有此凭借,阅读理解的效果无疑要差,尤其多数不具较高阅读天赋的一般学生。正如章熊先生所说:“古人学习语文靠‘感悟’, 感悟依赖自发。通过感悟领会此中真谛者有之,然而浑浑噩噩,一辈子学语文,什么‘感悟’都没有得到的人也是有的。”[5]
  经以上分析可知,凭借阅读知识进行阅读及阅读教学,有助阅读理解,有助阅读技能的形成,但影响着在阅读中多元收获。
  
  二、写作知识的价值
  
  指导学生写作,一般而言有两种方法,其一,指导学生凭借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先指导学生领悟文章中写作方法,或直接传授写作方法,再让其凭借所获写作方法写作。其二,让学生自由表达,如何认识生活便如何表现生活,如何观察、行事就如何表达,如何思维、想象就如何表达,文理以事理、物理和心理为据,不凭借写作知识。如课标所言“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从学生的写作实践上看,二者各有哪些利弊?
  1. 从写作难易看
  自由表达,首先,内容不限,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其次,形式不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的要求,无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限制。这样能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使其感到写作是件容易的事,许多人如此认为。其实不然,刚开始让学生自由表达,因内容、形式皆无限制,写自己熟悉的,采用自己擅长的,写作确实变得容易。可如果长期让学生自由表达,写作就可能成难事。写作系物→意→文之过程,首先需具备观察、感受事物的能力,如此才能形成丰富的胸中之意。其次需具备表达能力,如此才能将胸中之意表达写成文章。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都知晓,学生中极少数人具写作天赋,他们天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且感情细腻,思维独特,联想、想象丰富,对万事万物易于产生感受,同时善于书面表达,下笔成文。但绝大多数学生这方面素质较弱,让他们自由表达,时间一长,便会不知写什么,更不知怎么写。对于这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是要教的,凭借什么?写作知识。
  2.从学习效果看
  指导学生凭借写作知识进行写作,与指导学生凭借阅读知识进行阅读一样,亦属语文技能训练,其优势是能高效地训练出学生的写作技能。其弊端是凭借既定的程序性知识进行写作,易导致束缚学生的写作思路,限制他们有创意的表达。而自由表达则无此弊端,具写作天赋、能自由表达的学生,写出的文章能具个性化,有助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育。
  3.从语文教育观看
  在教育为什么这一问题上,教育理论界历来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种强调教育为了社会的发展,强调教育要满足社会整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社会整体的生存、发展与完善,主张教育要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的,教育首先要满足社会需要,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另一种强调教育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教育要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完善,主张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标,教育首先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组织所有的教育活动。”[6]简言之,教育应以社会需要还是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在语文教育中,如果教育以社会需要为价值取向,那么就应以培养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为课程目标。在写作教学中,就应选择社会需要的写作知识,指导学生借其进行写作训练,以形成相应的写作能力。如果以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在写作教学中,就应少限制,无束缚,让学生自由表达,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是‘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7]此言虽系六十多年前所说,我们以为至今仍是真理。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是培养学生具备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以应对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写作,应以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写作能力”[8]为教学目标,以学写现代社会需要的实用文为主。在写作教学中,当然要强调写作个性化,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育。然而当上述二者发生矛盾时,毫无疑问应重前者。倘若中学生到毕业时,基本的文字功夫尚不具备,无论怎么说,语文学习也是不及格的。写作教学如果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那还是语文课吗?课标所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否片面,值得商榷。
  叶圣陶先生还认为:“要做到每个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能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9]要使每个学生善于表达,我们以为,在写作教学中主要不是让学生自由表达,自由表达更适合极少数具写作天赋学生的发展;而是指导学生凭借写作知识进行写作练习,因语文技能训练另一特点是适宜每一位心智能力、语文水平一般的学生。
  指导学生凭借写作知识写作,虽有束缚学生写作思路,限制创造思维发展之弊,但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基本的写作能力,价值巨大。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再回避的理论问题[J].人民教育,2006,(5).
  [2]余应源.语文“姓”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2001,(3).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郑国民.注重态度情感 着力学生主体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2,(10).
  [5]章熊.中学生的言语技能训练(上)[J].语文教学通讯,2001,(20).
  [6]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9]任苏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观[J].人民教育,2001,(1).
  [8]王容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李正存 南京晓庄学院2111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19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