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课外阅读对高中学生的几点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最近,笔者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说在孩子的书包里搜出一本《平凡的世界》,且告诉我说上个月还发现孩子看《牧马人》,真不知道为什么孩子高三了还这么贪恋课外书;看这么多课外书对考大学有用吗?高一时孩子看了那么多课外读物,也没见他的语文成绩提高多少。家长说完他的困惑后问我:“看课外书学到的知识有时候是会碰巧考到一点点,但那毕竟是一点点,何必为了这一点点而花大量的时间去看什么课外读物呢?”
  急功近利的家长有孩子看“闲书”不知道该不该严厉阻止的困惑,大部分语文老师也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籍。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的确让人难以理直气壮地为课外读物撑腰:学生爱读,却怕家长、老师反对;家长和老师也想让学生多看多读,但学生若看这些“闲书”而影响了成绩,那是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的。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反对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鉴赏;在21世纪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我们应该支持学生多读一些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文学作品。因为他们对课外有意义读物的阅读,已不只是简单停留在对情节的捕捉或故事的有趣上,而是带着审美的眼光去感悟文学作品,获得美感。因此,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语文老师应正确引导。许多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如果引导得当,高中学生靠自己是能够理解作品深刻的主题的。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先生说:“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文字语言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新课标”是把阅读和鉴赏相提并论的,要求学生阅读并鉴赏文学作品,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由此可见,阅读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这里,笔者浅谈阅读课外读物对高中学生的几点有利影响。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学生自主独立地阅读,在文学欣赏中能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理解作品,从而得到自己对作品深刻意义的阐释结果。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难免提出简单而幼稚的疑问,进而根据自己的简单所想得到一个无深度的、点滴零碎的阅读结果,但我们应该更看重的是,无论学生得到的结果离创作者本来的创作意图有多远,但这终究是学生自己经过一番大脑紧张活动后得到的。他们的虽不深刻却是自己的认识,要比虽深刻但却是别人的认识更有价值。
  语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诗歌不止一个主旨;有的小说不止一个主题;有的问句不止一种回答;有的句子不止一种理解。文学也一样,不具有唯一的解释,不具有标准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阐释中,我们永远尊重人的独创性。有人说:“真正的文学文本决不是一首凝固的诗。”因此,在文学欣赏中,追求标准答案,既是对作家和作品的亵渎,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漠视,更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扼杀、戕害。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心平气和地对待有些学生“怪异”的想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作品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只要立足于作品本身,不背道而驰,不牵强附会,不无理闲扯,言之有理,都要肯定学生能想出大多数人想不到的结果,且并没失去作品本身的内在联系;我们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这种积极思考精神。这样,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获得了成功的美好体验,他们更能积极主动地阅读,大胆而独立地思考。
  文学阅读影响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阅读,是对阅读者即阅读主体生命意识和人格价值的尊重,这种主动而自由的阅读,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阅读主体被动接受知识的尴尬局面。在突出主体性的自由阅读中,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体现生命感悟、突出创造精神;通过想象和联想,辅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文本进行再次审美感悟和审美创造,从而自觉在阅读中开拓认知视野、印证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进行审美创造或道德审视。这对确定正确的人生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对《项链》主题的理解,自选编这篇文章以来,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都是作品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还通过主人公的性格和生活景况的极大变化来暗示读者这样一个生活哲理: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长期以来我们都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一个观点,而现在,我们的高中学生会思考,喊出了铿锵有力的声音:爱美,没错!谁没有爱美之心?虽然主人公为了偿还项链付出了十年的代价,但她潇洒走了一回,她从十年艰辛劳作中体验到了劳动带给她的精神富足;十年的默默忍受使她学会了不再贪慕虚荣,不再幻想,这比她参加宴会前整日空虚落寞不是要强一百倍一千倍吗?……是啊,学生说的不无道理!这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对作品阅读欣赏,进行理解得出的感悟。学生为被批判多年的主人公平了反,他们没有举起矛头对准可怜的主人公;相反,对主人公有同情,也有称赞。他们从主人公身上找到了一种敢于直面人生、战胜灾难的新的价值取向;学到了主人公勇于承担责任的好品质;学到了一种“坚韧”精神。通过学生思考后的陈述,笔者清楚了学生已经知道该怎样去评价一部作品本身告诉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是个性的张扬,是人性的回归;他们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思考,渐渐明白了如何去看待美,什么才是真正的美……《项链》是一篇很典型的通过欣赏能影响学生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外国作品,而要理解深刻、透彻,得出让我们大吃一惊的结果,光靠课本上短短的节选是远远不够的,创造性地主动阅读后加以阐释,还须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搜集整理。
  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有心”的学生,往往在读完一部作品后,会合上书本在脑里回忆情节,展现画面,把握感情,积蓄情感。有了想象力,江南的学子可以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中感受到无边原野的清秀与壮美;塞北学生能够轻易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描写中感知出江南水乡的风情与明媚;海边的少年可以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叹里深知边陲关隘的峭拔与险峻;山林小子可以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里遐想浩瀚大海的雄奇。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应该毫不怀疑地肯定:阅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在阅读后自由翱翔在广阔的天地里。因此,教师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课外读物,引导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他们在培养想象力的同时,也感叹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当然,阅读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扎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能使学生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高中学生要提高语文素养,就得扩大阅读量,多鉴赏文学作品。通过感受作品中的形象,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通过对艺术表现力的把握,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同时,高中学生应尝试着努力探索蕴涵在作品中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阅读应该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它伴随人的一生。更重要的是,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的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许 兰 江西省赣县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2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