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再议数学探究性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玮

  随着高考数学试题的改革,探究性问题的题型已经引起了教师的广泛注意。可是学生在开放性、应用性及探究性问题的表现很不理想,许多教过高三毕业班的教师深有感触,很多学生在这些新的题型上的“失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数学成绩。大多数教师也意识到传统数学教学的若干弊端,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与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不敢在数学教学中做一些改革性的尝试,所以很少能做到在尝试中总结经验,使数学教学走出课堂,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而大多数的学生在与老师或同学讨论数学问题时,要求对方直接给出解答,基本上局限于请教与对答案,数学交流意识普遍不够。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通常是以“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方式进行的,而且教师所提的问题往往还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开展,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大多数的学生“随便与同学讨论一下”,学生之间这种“随意的”交流,就难以保证数学交流深度与效果了。
  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过去,我们的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教育,注重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略了探究式学习。在新课程中,为了使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除了强调接受式学习以外,也要大大增强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之相适应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新课程下的课堂,需要学生随时质疑,教师从旁引导学生,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过程。
  一、问题与困惑
  许多老师在开始使用新教材时,进行探究教学的热情很高,过一段时间后,面对教学中的多种困惑,特别是考试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于是又继续加强知识的传授,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老师的课改理念理解不深,表现在课堂上,本来一个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展开自由分析、思考,可教师只提一些无效的问题,人为地限制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另外一些老师出于对学生成绩的担心,也极大地束缚了师生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时地用现行的考试思维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代替新课程改革和探究学习。针对新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难度深度与知识拓宽方面普遍比较迷茫,“本本”主意较强,表现在课堂中按部就班地讲教材,不能对教材中呈现的情景加以整合,不能恰当地选择有关资源来丰富课堂,等等。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新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勇于转变自己的观念、思维、角色,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激情机械地讲解,课下学生被动乏味地模仿”的传统学习形态,使学生从课上到课下都必须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教师的角色变为导学、助学和促学。
  (一)努力转变“教材观”,“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应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有时候教材中只有练习题并没有类似例题,教师应针对这类问题自行设计,并经常设计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用实例引发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适当“改”教材,向教材中编入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
  (二)有正确的“角色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面对新课程,数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应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们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登山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激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们不断地向上攀登。
  3.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又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探索合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这样就能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会把教师当成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教师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三)有健康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要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观”。
  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淡化考试分数,强调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有知识的、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探究式学习的价值在于促使学生保持独立、持续的兴趣,丰富学习的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增进独立的思考能力,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并促使学生重新认识学习与自我,使学生的个性发展、独立思考与自由创新获得最大的空间,其优势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张重喜.如何实施数学探究学习.教改探索,2005.10.
  [2]刘志军.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7.1.
  [3]夏欣.中专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实践.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姜庆相.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教育探索,20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