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和谐的师生关系离我们还远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归根结底要在长期的教育中逐渐发展、深入和向前推移。因此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实施和谐教育。而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它制约着教育的进程,影响着教育的成果。因此,只有实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未来的十几年中构建起真正的和谐社会。
  一、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素
  近几年,在师生关系的实践中,尽管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呢?我认为有以下一些主要原因。
  (一)师生关系不民主
  1.作风武断,不听学生的见解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顾自己讲,忙于寻找提示正确答案,在大脑中形成思维定势,潜意识中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在课堂上,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无法营造允许疑问存在的学习气氛,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而这种探索精神正是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所必需的。在学生犯错误后,教师不事先了解情况,而是根据这个学生在自己心中的固有印象加以训斥或加以庇护,若学生试图辩解,教师就说学生想狡辩等。教师的这种行为会使学生认为教师不可理喻,专断独裁,因而对教师失去信任。教师作风武断,不认真听学生的见解,会使学生养成不听别人见解的习惯。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说,教师不给学生自我表达、自我表现的机会,或者机会太少,学生很可能错误地认为是教师不重视、不喜欢自己,并因此而自卑。如果这种情况多次发生,形成错误的或片面的自我概念,与教师敌对情绪就会与日俱增。
  2.不当惩罚,教育方法失误
  惩罚是对受教育者的不良行为给予的否定性评价,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约束力的教育方法,使用得当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但近年来由于部分教师权力使用不当,使不当惩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如罚站、辱骂、讽刺、恐吓等体罚或变相惩罚,还有通过言语、暗示来打击、摧残、伤害学生自尊心,侮辱学生人格。这种不当惩罚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师生关系紧张,引起矛盾,导致教师与学生家长冲突。更为严重的是侵害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导致这种不当惩罚的原因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师年龄性格、气质特点有关。小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大于抑制过程,注意力分散,自制力差,易“调皮捣蛋”,产生片面性,固执已见,易冲动。若正好碰到年轻气盛、性情暴烈,不了解小学生特点而教育不得法的教师,发生冲突,不和谐概率将大大增加。
  3.缺乏公正心态,偏心严重
  教师对某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偏爱一些本无可厚非,是人之常情。但是,这种缺乏公正的偏爱会带来很多问题。教师偏心会导致他们对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期待,并表现在行为上。教师对自己抱有不同期望的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有很大差异,如对不喜欢的学生表扬得少,批评得多,对喜欢的学生微笑得多,而对不喜欢的学生微笑得少等。教师的偏心对差生的发展尤其不利。教师对差生的负性态度和行为会使学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容易自暴自弃。他们也会因此认为教师瞧不起他,对教师容易产生讨厌心理,因而影响了师生间的交流,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的因素
  升学竞争以及在不科学评价体制的笼罩下,导致学生的学业负荷过重。教师为了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不断地进行考试,使学生一次次遭受挫折,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造成学生情绪上的问题,从而产生烦躁、厌学,甚至对教师产生不满的叛逆心理。这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从而诱发师生冲突。
  (三)家庭的因素
  随着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增多,或者家庭的变故,常会使一些学生的情绪迷茫,甚至跌入低谷,使其心灵不堪重创。一些学生甚至会认为,既然这样,学不学习结局都是悲惨的了,从而会过早地打消了学习的热情,甚至在他们心中会产生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他们往往会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他们憎恨社会、憎恨父母、憎恨学校、憎恨师长,在他们心灵的田野上都是阴霾,一旦有契机、有导火索就可能爆发,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由于受先天遗传、后天教育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性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商的高低、兴趣爱好的不同、认知水平的差异、体质的强弱等方面。因而,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必然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不守课堂纪律,上课讲话,做小动作,不专心听课等等,对课堂教学秩序产生干扰,因而时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有的学生经常完不成教师布置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加之当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被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到大,都是在长辈们的小心呵护之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就像温室中的花朵,没有经受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烦躁心理。这些学生只会听进表扬的声音,而承受不起一点点逆耳之言,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更无意识去改变这些缺点,这也成了师生冲突的重要诱因。
  二、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具体方法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而学生一旦从心里喜欢上老师,也就会喜欢上他的课,乐于听从他的教诲。这样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一种快乐的学习中。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发扬民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这一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要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学生家庭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成功的欲望。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身心健康,任意加重学生负担;不对学生放任自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也能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
  (二)注重欣赏学生,发挥赏识教育的激励效应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不要视而不见,要学会欣赏学生,放大学生的优点,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滋味。试想,一个从未得到老师赞赏的学生,他还有学习的信心吗?师生之间能和谐吗?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娴熟地运用赏识教育的激励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经常性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不要轻易地否定他人,从中找到闪光的东西。
  (三)以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我们的周围,许多教师对学生运用批评甚至惩罚的时候多,而对学生宽容的时候少。学生大都是孩子,怎么能保证不粗心大意或者一时糊涂做错事呢?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犯了错,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为什么不能多给学生一点宽容呢?对待学生的过失,一味地采取批评、惩罚的手段,往往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有过失的时候也常常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候,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们急于求助。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宽容了学生的过失,甚至责怪自己教育得不够才导致学生犯错,甚至为学生的过失保密,免其自尊心受损,可能会使学生刻骨铭心。否则过分的批评或惩罚,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倡多年。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被教师和个别学生的学习活动所占据着,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五)用真诚和爱开启学生的心扉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要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由此可见,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和谐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记得一位学生曾对我说:“老师,您知道您什么时候最漂亮吗?是您笑的时候。我最喜欢您笑了。”我相信,这是每位学生对老师的心声。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还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地去钻研、去探索。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从内心去关爱学生,这个目标就一定不会遥远。
  (责编韦淑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4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