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倾听文本 倾听学生 倾听自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的讲解充斥整个课堂,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很少,只有倾听的份,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困,教学效率低。实施新课标以来,我们逐步引入了“对话教学”理论,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是教师按预设教案上的步骤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们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学会讲解,还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是尊重的基础,是沟通的开始。听学生之疑惑,然后知其所讲;听学生之见解,然后知其不足。
  一、倾听文本
  作家左拉曾经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阅读就是与这个活生生的人对话,实质上也就是倾听作者用笔说的话,倾听文中人物和作者的心声。
  语文教师,作为“对话中的首席”,担负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家内心的重任,因此自己必须首先学会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文本背后作家的声音。语文教师备课时最重要、最根本的一件事应该是认真研读文本,琢磨语言,调动全身心的能量,领会言语的意义或意味,透过文字符号倾听文本中人物及文本背后作者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走进文本、把握文本,倾听到那些值得回味的、令我们终身难忘的声音:瓜架下清风微抚的声音;森林里“小夜莺”动听的哨音所呈现的强烈的爱国之音;杏林子在逆境中对生命的呼唤;神话中那普罗米修斯的振臂一呼:“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自己在阅读的感知、理解、鉴赏方面优于学生。
  二、倾听学生
  首先,要学会静候,让学生把话说完。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在要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往往有学生“长篇大论”,但总有教师“等不耐烦”,还没等学生说完就打断学生。教师这样做,大都是急于给学生以提示,想引导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老师预设中的答案)来回答。且不说对文本的解读本就没有唯一的答案,单就教师的这种态度来说,就是对学生不够尊重,没有以平等的姿态来对待学生。长期这样下去,学生也就失去了发言的兴趣和回答问题的信心。因此,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流畅是吞吐,教师都应该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倾听时要把自己的意愿暂时搁置一边,先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说不下去时再作提示。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说。只有学生愿意说,教师才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到学生与文本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点拨与引导,把对话引向深入,让阅读课堂更真切。
  其次,要倾听学生的疑问,善于抓住主要问题。
  对于学生心里想知道什么,教者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强加于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来。当然,学生提出的疑问,有的难度较大,有的却又太浅显;有的能切中文章要害,把握文章本质;有的却离题万里,与课文八竿子打不着。这时,教师要善于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抓住主要问题。对于浅显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合作解决。对于难度大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作更深入的探讨。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的是那些能够体现课文中心、作者感情、写作特色等的问题。
  最后,要耐心倾听课堂中的“杂音”。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对话的中心。学生个体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在语文学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同一文本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但是,由于学生在年龄、阅历、学习经历、语文基础等诸多方面又存在一些共性,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同一文本的解读又大同小异。这就造成在课堂上对同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的观点近乎一致,而又经常有个别独特的观点出现的现象。对于这样的 “杂音”,教师应耐心地倾听。
  课堂上的“杂音”,往往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体现着学生的创造个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保护学生的创造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倾听课堂上的“杂音”并及时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学生话语中的理性,肯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绩,对发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激励;对其他学生来说,也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三、倾听自我
  叶澜教授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也许成不了好教师,而坚持写教育反思,不出一年就会成为好教师。我认为,写教育反思就是在解剖自己,叩问心灵,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上完一节课,感觉不好,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节课没有预想的好?是预设方案不好导致课堂沉闷,没有生成新问题?还是有了生成,自己没处理好?是对学生了解不够,还是自己的课堂语言不佳?是没有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未能调动学生,还是自己情绪不好影响了学生……反之,如果上完一节课,感觉非常好,也得好好反思一下:这节课好在哪里?还可不可以更完美一些?这是教师教学后对自己心灵的叩问。事实上,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并不局限于教学后的反思,在教学前、教学中,甚至平时与同事闲聊时都可以进行。
  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叩问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心泉发出的声音,并且不浮躁、有耐心地深入思考,对这些声音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得付诸教学,那么,阅读课必定会呈现出更多亮点。
  (责编杜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4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