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和谐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艳慧

  摘 要: 近年来职业教育迅猛崛起,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已是半壁江山,成为推进我国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但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的不公平、教育的质量优劣、教育的吸引力亟待提高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本文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加强自身建设,阐述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公平 质量 吸引力
  
  职业教育顺应人口和经济的变化,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生产率,改善了从业人员的技术结构,有助于满足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改善民生问题。我们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仍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历史性的突破,缩小差距,有必要探讨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途径。
  一、职业教育的质量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不等于职业教育不需要提高质量。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学校成为社会欢迎、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观念的创新才是职业教育质量创新的关键。
  1.创新课程结构,建立“服务”观念。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职业教育同样要有“服务”观念和意识。职业教育首先要树立职业教育本身就是“服务”的观念,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来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按行业统一的能力标准来编制考试大纲,将职业技能标准的各项要求纳入专业课计划和大纲中,强调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趋势,将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相应专业技术领域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入教学内容,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使专业课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2.创新多元化模式,建立“主体”观念。
  用校企联合、教育集团化等多种形式共存代替单一的办学模式。职业学校尤其是公办的职业学校,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按各行业工种流程组织教学,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企业、家长和学生。职业学校的主体就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所能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实现专业、课程目标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使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3.创新专业教师队伍,建立“双师型”观念。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既要有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专业实践技能和经验。由于职业学校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素养。首先要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切实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其次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引进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指导教师。
  4.创新学生的实践技能,建立“质量”观念。
  我们要看到教育质量的全面性,不能仅仅从掌握知识的程度上来衡量,还要从行为、态度和技能等其他方面来衡量。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及创业的能力,又调动学生训练技能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从过去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社会鉴定考核升级到现在的学生自愿参加。
  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这句名言似乎任何时候都能给人以振奋和鼓舞。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影响不大、地位不高,关键是职业教育不能去改变人的命运、提升人的生活质量、让人获得应有的尊严。职业教育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坚持走“教学、科研、求变、创新”的发展道路,注重特色,办出成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招不进”、“留不住”的问题。
  1.项目教学,人才量化考核,提高教学吸引力。
  目前职业学校倡导“高素质、高技能”,实际上是一种文字游戏。学生不知道能学到什么,教师不知道要教什么。这种“缺乏目标导向”的教育,怎能让课程设计变得科学?怎能让教学变得有针对性?眼下一些院校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瘟鸡现象”,就是这种“无目的”教育导致的必然结局。以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教学内容服务市场为原则,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灵活设置专业,适应市场需求。先强化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及基本技能的学习,适当辅之以选修课,待二年级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及学生自身兴趣特点,确定小专业,并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又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模块,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高专业吸引力。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能否适应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灵活性,是否具有鲜明的特色。专业设置必须改以往的“供给驱动”模式为“需求驱动”模式。需求驱动是根本的驱动,是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客观的分析与科学的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财会专业是我校办学历史最长、师资力量最强、社会影响最大的优势专业之一,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延伸到贸易、金融、外贸等。要拓宽专业的服务面,专业既要为企业、行业培养人才,又要为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尽量扩大专业的服务范围,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要增强专业的服务功能,专业设置不仅要发挥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作用,而且要使其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要扩大专业规模,专业一旦设置,就要努力扩大招生数量,形成一定的规模,尽量提高师资、设备、设施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投入,加快人才培养。
  3.严把“出入关”,提高就业、升学渠道的吸引力。
  有人认为,职业学校一直是接纳“差生”、收罗流生,让其混个毕业证的地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职校自己不重视自己,没有把好关有关。在很多职校,学生成绩无论多差,照样可以拿到毕业证书。所以,要想有效提高职校的教育质量,必须认真把好“招生”和“毕业”这两大关,“严进严出”,否则,提高教学质量无异于纸上谈兵。职业教育应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实行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升学制度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又一个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和普通教育的文凭、证书相对应,同时,职业资格证书可与普通教育高级证书一样,成为进入大学的资格证书。办好衔接,从而大大增强职业教育对青年人的吸引力。
  总之,职业教育要真正摆脱“低人一等”的处境,当务之急,职业教育要想提高吸引力,最迫切的任务是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提高教育质量,办出教育特色,唯有这样职业教育才可能为自己赢得机会。职业学校要想提高教育质量,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必须发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指导作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 .吉林大学,2005.
  [2]刘宝萍,陈林松.缓解职业教育生源与资源矛盾的几点构想.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4.
  [3]刘娟.如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菏泽学院校报,2008,20.
  [4]更新观念 创新模式 ――谈职业学校改革发展举措.中等职业教育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