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浅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海红

  摘 要: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逐步深入地进行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能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语文新课改中关于语文学科性质定义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提出了几点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以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各项目标。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逐步深入地进行着,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语文学科不能不改革,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能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课标,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来表达语文课程的性质,说明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两面体。工具性体现了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这两方面的界定正突出了语文课程两方面的功能,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与理解。在这种性质界定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理念,以及必须考虑到的三维目标,即一切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以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大目标为目的,也出现了更加具体的,如“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表述,并从各个具体的方面加以分析、界定。2003年教育部重新修订发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仍以新课标中界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为指导,能力要求方面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力求让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更好地更准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新课程的这些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扩大课堂的范围
  扩大课堂范围指的是让学生的学习课堂突破其传统的教室空间的限制,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大力支持,加大对自然课堂、社会课堂的开发,让学生在高中规则的学习生活中,有机会真正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达到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自然条件和自然知识方面的相互补充,在真正的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在多年前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这朴素而又实在的理论也许正是新课标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大语文课堂的本意。扩大课堂范围正是向大语文课堂迈进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同时能够很好地将平时课本上所讲的很多空洞的理论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得到体会,更具体地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王羲之的散文名篇《兰亭集序》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事先准备,自选场景,进行一个课时的课外学习。对于文章前半部分关于作者与友人欣赏美景、畅饮畅欢的情景的描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性地解释一些重点字词,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和王勃的《腾王阁序》中写景的一段进行对比欣赏。第二课时可带他们在事先准备的室外课堂进行赏景,并当堂完成自己赏景后的写作练习。第三课时再回到课堂,把名人作品和学生习作对比欣赏,让学生提出疑问说名篇中觉得有许多对美景的夸大部分,尤其是《腾王阁序》,教师顺势引导这就是写作中的虚实结合,这种“虚”是和作者后面产生的人生感慨紧密相连的,再对文章深入地分析,并引导学生把这种写法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这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博大的胸襟和对自然的热爱。在真正运用的过程中,学生深入体会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以及给自己生活中带来的诸多快乐,这对其他各学科的学习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加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
  能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相对于各门理科学科最突出的一个优势,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突出体现,因此,适时地通过文章内容联系现实,对学生展开各方面的思想熏陶和引导是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比如学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教师可以在对他自强自立的品质、对人生的思考分析的同时,重点抽出来欣赏他关于描写自己的母亲的那一段,适时培养学生对于父母的感恩情结,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当然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这种文本,包括课外和课内,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起来。
  三、崇尚自然,适应学生
  “教学要能培养各人的天赋特长,要沿着学生的自然化最有效地发展他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平时多走近学生,了解情况,在日常备课中把备学生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以及学生之间的原有知识水平差异,并且要把学生的这种差异看成是一种教学资源并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实现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那个“苹果”,他们努力地跳起来时够得着,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循序渐进
  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教学最好的方法是“一次不要教得太多,所学的没有完全学会,完全记住之前,别教新的材料”。这也许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因此,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在这方面成功而有特色的范例如江苏洋思中学所提出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经验。
  总之,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我们要相信学生是有个性且有思想的个体,相信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快乐,健康而充实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