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的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 丛 葛 超
摘 要: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没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无论在项目设置上还是在比赛形式上都没有过多的改进和创新,因而慢慢失去往日的辉煌和繁荣,使得本该学生争相参与竞争激烈的体育盛会流于形式。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田径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将田径运动的健身属性和竞技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为高职院校开展田径运动打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促进高职院校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 现状 应对策略
田径运动会是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教育最生动形象的课堂。但传统田径运动会片面地强调体育的竞技性而漠视群众性,剥夺了大多数学生参与的权利,扼杀了学生参与体育比赛的兴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广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形成和体育素质的提高。
1.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的现状分析
1.1举步维艰的田径课程对运动会的影响。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实行选修制,一些富有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项目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而作为传统教学项目的田径,受其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欠缺娱乐性等因素的影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高职院校更是多年没有开设田径选修课。此外,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中学体育课还经常被占用,广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田径教学,对于技术性较强的田径项目根本没有接触过,进入高校后,也没有田径选修课,不仅对田径运动缺乏了解,而且没有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所以对田径运动和田径运动会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兴趣。
1.2参与率底,不符合贵在参与的原则。
田径运动会是以整个学校的在校学生为对象,但学生人数众多,虽然运动会设置的项目比较多,但不能使每个学生都满意,更何况为了控制运动会的规模和比赛的顺利进行,每个项目每个院系限报2―3人,且每人限报2个项目,最多就是能兼报接力。这样的规定限制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严重违背了“重在参与”的精神。长期以来在学生中已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运动会只是那些体育特长生或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事情,甚至出现“多人报名一人参赛”的情况,使得光荣和荣誉只属于极少数人,绝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尤其是比较注重竞技体育比赛的学校,校运会也就变成了精英体育竞赛。
1.3项目设置没有创新,比较严重地沿袭传统项目的设置情况。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局限于竞技田径的范围,每年的比赛项目一成不变。一般包括跑、跳、投等十几个小项,比赛场地设施和竞赛规则都采用国际田联规定的统一规则。这样的项目设置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运动会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目标并不适合广大学生。
1.4集体项目少。
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忽视了集体、娱乐性内容的融入。集体性项目除一些接力项目外,其他都是“单打独斗式”的个人项目,使得能够享受体育快乐的人很少,只占学生总数的很小一部分,造成了运动会学生参与度不高、不积极的现象,学生感觉不到放松和快乐。高职院校举办运动会的多元化目标难以实现,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义也不大。
1.5比赛的公平性问题。
存在竞争的场合都要讲公平性问题。学校运动会比赛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①学生裁判员带来的不公平性: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运动会的兴趣,将部分学生编制到裁判组,为了各自院系的利益,有些裁判员难免会徇私情;另外,有时由于准备时间不充分,来不及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裁判员培训,比赛中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判罚时有发生。②评判规则带来的不公平:校运动会的比赛一般都是参照最新的规则,而这些规则都是针对大型竞技体育赛会设置的,专业性和竞技性很强,所以把它们直接用于学生比赛已经是一种不公平,学生更希望比赛能够人性化、趣味化。
1.6投入经费少。
经费是保证学校运动会顺利举行的基础。目前各高职院校举办运动会的经费均来自于学校拨款,可是数目都不是很多,如果组织者想扩大运动会的规模,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只靠学校给的经费是远远不够的。
2.应对策略
2.1改变运动会观念。
高职院校运动会应当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校运动会的定位应该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团队精神、进取动机、心理健康等的教育,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举办运动会来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文化的传播,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素养,为实现终身体育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奠定基础。
2.2改革运动会的项目设置。
在项目设置上应打破常规,除设置必要的竞技项目外,还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一些融集体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项目,并尽可能多地选择那些对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小的比赛项目,如二人三足跑、抱球接力、运球接力、袋鼠跳接力等集体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参与人数多,而且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同时对场地、器材和参赛人员的要求不高,便于组织和开展。把体育教学和运动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为所需、学有所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2.3改变组织形式和方法。
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比赛的组织中去,参与裁判工作,使学生真正成为运动会的主体。学生担任裁判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在比赛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裁判培训,比赛中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裁判工作,以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2.4加大对运动会的资金投入。
以往多数高职院校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投资不足状况比较突出,使得相关职能部门许多好的想法不能现实,导致高职院校运动会的效果不太理想,也制约了高职院校运动会的改革和发展。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加大对田径运动会的投入,以扩大其影响和规模,更好地体现运动会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健身性,使校运会成为人人参与、人人享受健康的娱乐过程,使学生获得平等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张扬,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将田径运动会办成学校体育的盛事。
2.5改变评价机制。
学校体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运动的乐趣中有所收获。所以高校运动会的评价机制也要及时改进。对参赛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运动成绩,而且包括学生在比赛中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以及运动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文明风尚,等等。如可以增设最佳表现、最佳道德风尚等奖项来鼓励和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来,让学生不仅体会到田径比赛的激烈竞争,而且从中收获乐趣。
参考文献:
[1]林俊等.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现状与对策[J].新西部,2008,(4):242.
[2]洪卫星等.学校运动会项目设置的利与弊[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118-119.
[3]唐泽良.普通高校运动会项目改革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
[4]刘英.高校运动会的改革方案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5):124-127.
[5]詹中华等.对普通高校田径运动会现状的调查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