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县域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向东 马宝玲 马宝娟

  摘 要: 本文作者对县域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县域经营性健身俱乐部 发展氛围 现状 建议
  
  随着城市人民健身意识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城市健身俱乐部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健身市场已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县域健身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大城市健身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此提供宝贵经验,但毕竟大城市与县级城市的经济水平、人民素质、城市文化存在差异,所以为及时研究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发展的新形势,正确指导县域体育发展,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进行,必须对目前县域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对县域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合理诊断,其研究成果将为我国县域健身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县域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氛围
  1.1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中央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明确的方向性变化,表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时代即将到来。这使得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业向工业的快速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机器大规模地使用节省了人的体力支出,使劳动者的闲暇时间增加、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所以县域居民在总体消费水平增加的同时体育消费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为县域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2县域健身氛围的改善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的体育热情,增强了全社会的体育意识。为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200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十一五”规划明确强调,要促进居民健身与休闲服务性消费,培育城乡居民消费热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群众体育消费。《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小城镇体育占有重要地位,小城镇介于城乡之间是县域体育发展的重点。
  县域人民健身热情高涨,体育锻炼人口呈递增趋势。胡跃兵等在皖江城市带农村乡镇体育人口类型研究中指出,皖江城市带农村乡镇中主动体育人口占7.4%,经常体育人口占12.8%,偶然体育人口占14.6%,非体育人口占65.2%。县域人民也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增强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利用体育活动,以“体”会友,以“体”会商,促进经济交流,增强了县域人民的体育意识,形成了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为县域经营性健身场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目前已有7.68%的县域体育锻炼人口走进收费体育场馆进行健身活动。
  1.3县域居民体育消费
  21世纪,人们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呈现出多元性、时间性、时尚性、个性和层次性特征,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休闲体育已在情理之中,“花钱买健康”、“花钱买休闲”的观念己深入人心。2005―2008年城镇居民认为体育消费值得的比例逐年递增:2005年为56.7%,2006年为57.4%,2008年达到了62.0%,认为体育消费不值得的仅占居民总数的9.2%。县域有20.2%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56.3%的居民认为比较重要;认为无所谓的占15.3%;8.2%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2007)。这些调查足以说明随着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意识大大增强。县域居民体育消费总体总量呈上升趋势,体育消费的增长明显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但体育消费水平有待提高。
  2.县域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基本现状
  2.1管理与经营
  县域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性质多样,个体投资组建的健身俱乐部最多,少数由政府部门出资兴建再由个人承包经营,也有政府部门提供场地,由个人组建健身俱乐部并经营管理。其大多处于县域范围的商业区,经营规模较小,连锁经营程度低,在调查的健身俱乐部中既有综合经营各种体育健身娱乐项目的健身俱乐部,又有单独经营某一健身娱乐项目的健身俱乐部,同时还有以美容美体为主,或以青少年体育健身项目学习为主,兼营体育健身娱乐项目的俱乐部,其经营类型呈现多样性。经营项目以器械抗阻训练、动感单车、健身操、瑜伽、跆拳道为主。
  县域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管理较为落后。其外部管理主要体现在注册无序,管理体制混乱,县域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就经营现状实属微利行业,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但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部门不能给予相应的管理、扶持政策;有关税务部门对该行业的政策不尽一致,在税收政策中将一些经营体育运动项目的企业划入了娱乐行业,执行和文化娱乐行业一样的税收标准;还有的部门对体育健身娱乐场所抱有偏见,少数管理人员思想不够端正,层层加码收取管理费用。大多数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同时也是管理者,甚至有少数俱乐部经营者也是教练员,由于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较低,管理手段普遍比较落后。
  在经营过程中,很多经营者对影响健身俱乐部发展的诸多因素认识不清,因而导致俱乐部市场定位不清,很多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在价格定位方面出现偏差。县域居民体育消费能力偏低,所以在俱乐部价格定位方面不能套用城市健身举乐部的定位方案,否则势必影响健身俱乐部的经营。
  2.2教练员素质
  教练员与会员接触最多,因此在会员对俱乐部的认知和服务感受上,教练员是前锋也是主体。目前大城市健身俱乐部由于私人教练岗位的设置,造成非购买私人教练人群应得的服务转移到聘请私教服务的少部分人群上来。由于私人教练这一岗位在县域健身俱乐部大多为空缺状态,因此县域俱乐部的健身消费者能够得到教练员的亲自指导。但由于县级城市很少有体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以及城市较小,无法吸引正规培训的全职教练,因此健身教练员极为短缺,大多县城俱乐部的经营者就是健身教练,有些俱乐部是从市里请来教练进行走课,有些俱乐部聘请健身的老会员,其教练员业务水平有限,健身指导科学含量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对滞后。教练员周授课次数不多,授课时间不稳定;课酬差距较大,酬金普遍不高;缺乏专业培训,培训费用多为自理。
  2.3消费者现状
  虽然县域居民的健身意识增强,体育锻炼人口呈递增趋势,但消费意识不强,对于健身俱乐部会员年卡消费不理解者居多,希望次卡消费和试试看的健身者比较多,消费行为较为随意。消费者以中青年群体居多,其消费者收入水平呈橄榄型分布,以高学历为主,不同职业人群健身消费观念、健身消费动机差异明显。学生寒暑假时期县域健身俱乐部会出现大学生健身消费高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县域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总体水平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经营规模较小,以私人经营为主,整体竞争实力不够;管理运行模式低效,经营管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受经营规模的限制,大部分健身俱乐部的服务项目不全面;教练员的指导水平亟待提高;县域民众的健身消费意识和水平较低而健身俱乐部收费标准较高,限制了人们的消费;健身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较低,缺乏科学化的健身指导体系。
  3.2建议
  加强法规建设和行业监督;加大政策倾斜,鼓励经营开拓;加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经营者队伍建设;推行连锁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加强和规范健身教练员业务培训;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消费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Z].20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Z].2002.
  [3]于军.山东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00-102.
  [4]姚磊,谭明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心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以安徽省农村中心镇为调查个案[J].体育文化导刊,2007,2:10-12.
  [5]冯瑞.山西省小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6-20.
  [6]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001,21,(3):1-6.
  [7]赵小林,赵立功,王卫国.河北省乡镇体育发展现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418-420.
  [8]胡跃兵,让永钢.皖江城市带农村乡镇体育人口类型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6):702-705.
  
  基金项目: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09040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