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教育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盛丽娟

  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不是纯粹的教与学,注重的是课堂教学、集体活动教学,主张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自愿地学习。一堂好的课不是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听完,否则会束缚住幼儿好动的天性,对教育起不到较好的效果。如果让幼儿自由发挥好动、好奇、好问等天性,主观地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这样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就高,教育的目的也能较好地达到。
  
  一、注意集体教学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幼儿生活技能不如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而教育幼儿如何掌握学习方法的难点在于找出适合他们学习的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比如音乐教学,要让幼儿学会一首歌曲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教师选择让幼儿纯粹地跟唱来学的话,幼儿是能学会,但是会经常遗忘歌词,唱歌时毫无感情,很平淡无味。这时候如果换一种学习方法也许效果会更好。比如:某次课余时间我突然想教幼儿学唱《头发、肩膀、膝盖、脚》,起初,我只是先带他们读歌词,感觉很机械,然后一句一句带唱,虽然幼儿能唱,但是听起来却很不悦耳,没有生趣,像应付我而唱。后来我想这是一首讲身体部位的歌,正好可以给幼儿介绍一些身体部位的小知识,于是,我带幼儿按照歌词的内容及顺序一一介绍身体的部位,并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边说边指,有了身体的动作,幼儿更加活跃了,都很积极地跟着我一起边说边指,很快幼儿对这些部位的顺序熟悉了,于是我再轻唱着带他们边做动作边唱,效果要比纯粹的教唱好得多。用这种接近小游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有兴趣地学习,主动地来学习,效果完全不同,幼儿唱出的歌很生动、很活跃,也
  对自己的身体部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既达到了本来的教学目的,又使幼儿学习了一些小知识。
  
  二、以班级集体为单位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
  
  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于心中有他人。这对于现在大多为独生子女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题。而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让幼儿初步认识社会,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园是孩子懂事后第一次与同龄左右的小孩生活在一起,可谓集体生活的前哨战。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幼儿集体意识的重任,为孩子以后的集体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个幼儿园,每个班都有很多幼儿组成一个集体,而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很多方面都以自己为主,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宠着,因而个人意识太强,不懂得怎么和其他幼儿相处,在这里教师就要成为一个较好的引导者。
  比如每天来园时的桌面活动,每个桌子上都有玩具,但是幼儿们之间却时常会出现争抢的情况,对于幼儿来说不会觉得玩具多,只会觉得自己的玩具太少不够,而有些幼儿看到其他幼儿搭的玩具比较好自己想要,就会伸手去“拿”,这对于他们来说,不懂以语言交流来解决事情,不会分析,只知道自己想要的就可以去拿,因此会产生一些争执。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并经常地指导幼儿互相谦让,并让幼儿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想要其他幼儿手里的玩具可以说:“可以把你的玩具借我玩一下么?”对于自己玩具太少可以说:“我的玩具快没有了,你能给我几个吗?”
  因此,教师在幼儿面前要有耐心,引导幼儿树立集体意识,学会互相谦让,学会和其他人用语言交流,自己有想法也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别的幼儿或者老师知道,让幼儿渐渐地认识集体的概念。
  再如,我班有个幼儿特别爱讲话,不分上下课,也不管可不可以讲,他都会自言自语或者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没人陪他讲,他会自己哼着歌,上课时点他名提醒他,或者让他不要发出声音,他会视若无睹。这孩子缺乏集体意识,不懂得自己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他人。
  教师可以用一些方法来让幼儿体会集体的重要性,比如《拔萝卜》这堂课,准备好一个大萝卜,然后一个人先去拔,拔不动再请一个幼儿来帮忙,依次请几个幼儿才把萝卜拔起来,让幼儿间接地理解人多力量大是一个集体的能量,而不是个人的能量。
  对于一些个人意识较强的幼儿通过合适的方法,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孩子们不再狭隘地认为集体意识就是放弃个人,从而认识到集体获得了成功就是个人的成功,每个人都是集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在与幼儿进行真挚情感交流的同时避免幼儿对老师的情感依赖
  
  幼儿教育存在极其特殊的一面,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的教育,更有着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上的教育。孩子入园后,教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甚至比某些工作繁忙的父母更长,不可避免的,孩子会把教师当做自己父母的替代者,把自己感情寄托在教师身上。
  这有其有利的一面,能使孩子不再逃避老师,能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同时又存在不利因素,教师扮演父母的角色,极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凡事习惯于让老师去解决,自己独享其成。
  在幼儿教育上,我们必须在和孩子建立情感基础的同时,避免其依赖心理的产生。
  幼儿时常会发生摔交的情况,而不同的教师对于幼儿摔交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有的教师在幼儿摔交的第一时间把他扶起来,并很关心地问:“有没有摔伤?”“那里疼?”等。而有些老师看到幼儿摔交,先会观察摔的严重程度,如果不是很严重,这些教师会以一个很严厉的身份来处理这事,会给幼儿鼓励的眼光,并说:“×××是很勇敢的对不对?能自己站起来的,老师相信你!”看似冷淡的行为,让已经摔交的幼儿还要自己站起来,但是当摔交的幼儿站起来后,教师会去询问他的情况并给予表扬:“看吧,老师就知道我们×××很厉害,不需要老师帮忙就能站起来,真棒!有没有那里摔疼了呢?”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方法,效果也不同,第一种教师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教师很关心幼儿,很疼爱幼儿,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多了会让幼儿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严重的甚至造成幼儿摔倒了就不起来了,装成摔得很严重的样子,等着别人去扶他,忽视自己的能力,对幼儿的发展并没有益处。而对于另一种处理方式,可以感觉老师想锻炼幼儿,让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完成,事后再进行交流。这样会让幼儿有良好的发展,在自己本身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不会对老师产生依赖,但是也同样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启蒙者,又是孩子的严父慈母,更是他们熟悉世界的领路人、生活中可以敞开心扉与之交流的伙伴。如何扮演好这一系列角色,是幼教工作者职业道路上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