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与环境保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金太

  摘要: 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通过以下途径对初中化学实验进行探索,以帮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改进实验方法,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产生、排放,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环境保护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初中化学新教材中就有很多的化学实验。由于农村化学实验室乃至教室都还没有完善的实验废弃物处理设施,其中大多数实验废弃物只能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虽然实验产生的污染量较少,但其污染的成分较一些化工工厂排放的污染物要复杂得多,因此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化学实验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为此,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实施。
  
  一、实验药品定量化是减少污染的前提
  
  初中化学实验要求学生做到基本操作正确而且规范化。但是大部分的实验药品用量教材中都未明确指出限量,多用“少量”、“适量”、“定量”等笼统地来限定,往往使学生很难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不仅造成药品的不合理利用,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若将药品规定了用量和浓度,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接受、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可节省药品减少污染。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硫粉0.02g,就能实现实验目的,达到实验效果。反应后仅生成SO2 0.04g,使化学实验的排污量大大减少。所以将实验药品定量化,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
  
  二、改进实验装置向无污染方向发展
  
  化学实验过程中总是伴随有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教材上的实验操作,虽能达到实验效果和目的,但仅仅为教学需要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一直危害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因此,在不影响实验效果和目的的前提下,我们应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这样既能达到实验效果,又能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相应的素质。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改为:用一倒立的无底集气瓶,内装水或稀的氢氧化钠溶液,用单孔橡皮塞、导气管与制取氧气装置相连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硫粉,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伸进倒立的无底集气瓶中,产生少量的有害物质大部分溶解在液体里,不仅现象明显,而且能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并且可以进行反复演示加深印象,操作便捷、安全可靠。
  
  三、利用微型实验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
  
  发展微型化实验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微型化学实验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形式。采用微型实验技术,不仅可大幅度减少实验费用,节约资源,而且可扩大化学实验的覆盖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微型实验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试剂用量少,减少了燃、爆、毒、腐蚀等危险性,大大减少了实验时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如在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中的“活动与探究”实验,要求用一只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氨水的用量也较大。对于这个实验,我改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2只小塑料瓶盖代替小烧杯,分别在塑料瓶盖内滴入酚酞试液和浓氨水,把实验微型化,这样既节省了药品,现象明显,又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实验微型化、药品微量化使化学实验的排污量大大减少了,尾气吸收、尾料和废弃物回收处理也比较容易,因此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微型化学实验本身就是对学生环保意识最生动、最现实的教育。
  
  四、妥善处理化学实验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实验要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农村学校没有完善的实验废弃物处理设施,无回收处理。学生做完实验,实验管理员把废液倒入下水道了事,这样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淡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不良习惯。在实验课中把实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又能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技术,还可以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生成的氯化钙就可以回收;实验用剩的酸液可以作为除锈剂、洗涤剂使用;废碱可以用于吸收挥发出来的酸性气体,等等。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化学教师要从化学实验这一环节做起、从自身做起,在实验教学中改进实验方法,防止环境污染,既保护了环境,又培养了学生从小就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参考文献:
  [1]钱贵晴.“尽可能小剂量实验”应是化学实验改革的一个方向,实验科学与技术.
  [2]陈祖福.积极研究和发展微型化学实验.
  [3]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人民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