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创新中考体育考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伟权

  摘要: 本文针对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少数学校出现的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的“应试”现象,分析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与中考体育考试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提出了中考体育考试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框架、评价目的必须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的目的相一致、中考体育项目设置必须多元化的观点,为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健康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考体育 体育考试 初中毕业生
  
  新课标改革后,体育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明确指出了设立测试项目旨在强调全面锻炼身体的过程,实现“教测分离”,克服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育弊端。
  然而,在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过程中,出现了少数学校在体育考试中考什么就教什么和练习什么的“应试”教育现象。据了解,2008年,广东一些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项目设置有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1分钟跳绳、1分钟计时运球上篮、田径200米等项目,其中田径200米是必考项目,其余的项目学生可以任选一项作为考试项目。而2009年在一些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中仅设置田径200米和1分钟跳绳等两个必考项目。这样,一旦考试项目确定后,九年级的体育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把这些项目作为课堂的重要内容,七年级、八年级的体育教师也会把这些项目作为每节课练习内容的重点来抓。结果,有的学生反映,读了三年初中,不知道足球是怎样踢的,不懂得排球是怎样打的,不会处理运动中的一些常见病,等等,学生的“三基”水平降低,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畸形发展,耐力素质下降。
  
  一、中考体育考试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框架
  
  从2007年开始,在一些地方,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的分值提高到50分。我们都知道提高这个分值的出发点的本意是什么,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却仍然在走下坡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项目。”由此体育作为升学考试科目以条例的形式被明确下来。国家教育部决定,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制度。实践证明,体育考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并取得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随着体育考试的进一步实施,少数地区的部分学校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教与学跟着考试走的应试现象。因此,在一些学校就出现了教师上课的内容就按照中考体育考试的内容去授课,几乎每节课都围绕那几个项目去练,部分学生体验不到运动的乐趣,学生为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而感到苦恼,从而厌倦了上体育课,最终令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结果,新课程标准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学模式又走回了原来的路子。
  由于中考体育50分的存在,学生在课堂内根本没有自己选择的空间,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布置练习,讲解示范,学生机械、重复地学、练中考所规定的考试项目,学生的体育课成了训练课。为了使学生的体育成绩得到较快的提高,在一些学校,原本国家规定每班一周上三节体育课,由于有中考体育考试项目,而每班一周减少一节课。除此之外,一些学校还要求学生课后所参加的体育素质锻炼都要围绕中考体育考试项目进行训练,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
  诚然,新课标的实施与中考体育考试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就拿中考体育考试50分来说,教育行政部门的本意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性“加试”措施,从而促使学生、教师及学校领导重视体育与健康课,使学生在压力下形成锻炼的习惯,引导大家都来关注体育、重视体育。然而,这些用意在带有功利色彩的“应试”面前是这样的苍白无力,现在体育考试分明成了学生平衡其他学科成绩的砝码,体育与健康课的性质改变了,教师的观念随着领导的升学指标压力“扭曲”了。因此,我们认为50分作为“手段性”的体育价值观有悖于新课程教学理念,其他学科的应试不驱逐,升学压力不减轻,体育50分一天不谈化或者改革与变式,新课程的兴趣、学生的运动态度、习惯、探究、自主、合作等终将会变成“一纸空文”。
  
  二、中考体育考试评价目的必须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目的相一致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仅仅是对学生运动素质与能力的评价,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身体形态、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等方面的评价,也就是说,它忽略了对学生的过程性的评价。
  新课标倡导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有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或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实现学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既有利于调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让家长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并熟悉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实施以后,我们都必须对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体育档案,包括对学生的体能、技能等方面的记录,每个学期结束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个诊断性的、过程性的、终结性的评价,从中我们就可以得知一个学期来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以便于为每一位学生制订和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指导方案,使学生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但现在看来,新课标的成绩评价,似乎只对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有效,到了九年级,因为有体育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存在,评价就等于空谈了。
  因此,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应以育人为本,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找出原因,以便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反馈和激励,不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以考试代替评价的现象。
  
  三、中考体育考试项目设置应该多元化
  
  1.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的设置应该给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考试项目的设置要围绕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出发,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出发,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增强学生体质的原则、全面兼顾的原则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原则。我们在中考体育考试的项目设置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身体素质类:100米、200米、800米(女)、1000米(男)、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女)、20秒立卧撑(男),立定跳远等。第二,球类:篮球1分钟运球上篮,1分钟跳投(在规定的范围内),纵跳摸高,足球20秒踮球、绕杆射门,乒乓球推挡等。第三,其它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锻炼项目。
  2.中考体育的一些项目需要作出调整
  例如投掷实心球。在人的一生中,利用实心球投掷方式进行工作的概率大概是最低的,不会有人在离开学校大门之后,还会想到利用实心球投掷作为自己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由此可见,实心球教材是一项远离我们生活实际的内容,是没有很大存在价值的。
  在过去,实心球被列为中考体育考试的必考项目,这不仅导致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畸形发展,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兴趣项目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造成对体育课的厌倦,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这更不用说什么拓展项目的培养了。
  毫无疑问,我们只有进行改革和调整,从“应试教育”的框架中走出来,使中考体育考试评价的目的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的目的相一致,才能使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还教师一个自由创新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方法更具多样性,课堂教学组织更具全面性,课堂教学模式更具灵活性,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愉悦、融洽、和谐,从而让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中能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学习,让他们在学会“健体”的同时,培养自己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晓赞,季浏,潘绍伟等.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中国学校体育,2003,(3).
  [2]刘秀美,沙风海.促进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健康发展.中国学校体育,2003,(4).
  [3]胡增荦.新理念下中小学投掷教材的变化与发展.中国学校体育,2003,(4).
  [4]张海平.30分+1小时=50年?――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学,2005,(1).
  [5]刘勇.对广东省新编《体育与健康》实验教材若干特点的分析.体育教学,2002年增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