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汤继宏

  摘要: 历史学科的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它的顺利进行对新课改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的历史学科中,教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评价等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实施赏识教育与激励教育,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夯实基础知识,把握课标,用好教材,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长,评价方式多元化,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已有几年,此次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在课程类型、学科体系、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编制,它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令人关注。及时总结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对于推进历史新课改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问题:内容太深,出现新的繁难、杂。
  新教材使用两个循环,师生们普遍感到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具体说,就是教材弹性太大,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难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因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知识密度太大的新问题。例如人教版必修第七单元第3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关于“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教科书把1789年以来法国经历的大革命、拿破仑第一帝国、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的整个历史画面,仅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带而过,而这段历史在旧教材中至少用3课时才能完成。如此就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若展开来讲,时间就不够;若不展开来讲,学生就会不知其所以然。
  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而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基础大都较薄弱,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较低。因此,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而学生也是“被动”地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都不足以在新课程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从而造成教学中新的误区。
  
  (二)教师的问题:未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理念或墨守成规,或矫枉过正。
  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他们把教材作为唯一的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导致学生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其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这样学生便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另外,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的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结果弄巧成拙。
  2.课堂教学“创新”有失误。
  (1)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了不良后果。设计过于简单时,学生认为不值得加答,就会不专心思考,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的课堂活动,都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限制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人数,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发挥出来,更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2)标新立异,忽视科学。一些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
  (3)固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在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计得面面俱到,这本无可厚非,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所设想的那样发展。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因而课堂教学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的情况。
  3.缺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动得多了,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历史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子而正逐渐丧失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
  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误区。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再现已经消逝的历史现象。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的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益。可以说,历史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很多历史教师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如,本末倒置,教学活动受控于多媒体课件;极端依赖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技能退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变“人灌”为“机灌”;信息量大,缺乏精炼;喧宾夺主,课件内容过于花俏,等等。
  
  (三)学生的问题:学习兴趣、动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
  兴趣是一种求知欲,是学习的永动机,要让学生有欲罢不能的欲望,教师就要提供条件,创造机会。但是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现实选择,尤其是在目前这个日趋功利的社会。目前新高考方案尚未出台,传说颇多,更由于教材自身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历史教材不感兴趣。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四)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评价方式单一。
  教学评价的滞后已经成为推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改革的最大障碍,成为整个课程改革的最大瓶颈。教学评价包括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领导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效果的评估。对一节课的评价,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个别学校领导还停留在追求分数上,一切看分数,以致学生、家长、教师不得不向分数看齐。所以我认为高中教学已经异化为小学、初中教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拿到高分,由此也培养了一批缺乏知识内涵、文化底蕴和思辩能力的懒汉。
  
  二、对策探讨
  
  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提出了一些办法和对策,具体如下:
  
  (一)更新教学观念。
  学校和教师都要更新观念。教师应该明白我们要更新的是陈旧、过时的,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而不是一切教育观念,对传统教育观念应该“扬弃”,而不是“颠覆”。领导的观念也要更新,要变更评价的手段等。
  
  (二)赏识教育与激励教育,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
  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层次的内容都提出达标的要求。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我都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我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如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当众表扬,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同时将学生的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历史图表等制成展板,对全校师生进行展览。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学习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三)夯实知识基础,提高教学质量。
  进行新课程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并不矛盾,该教的教师要大胆教,不要怕有传授知识的嫌疑;该放手时教师要大胆放手。教师不能误以为新课程未强调基础知识就不需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不能只注意课堂形式的活跃,而忽视教会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新课程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但并不否定知识的重要性。
  
  (四)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长。
  新课程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一方面,社会、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提升的平台、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应该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五)把握课标,用好教材。
  教师要把握课标的方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教师要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探索、自主学习。
  例如我在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抗日战争》一课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改变了教材中的编排顺序,编制了以“山河抗战”为主题的新内容。(山脉:太行山;河流:松花江、长江、怒江)以地域划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情况,让学生体会到全民族全面的抗战。同时我把从网络上搜集来的有关图片资料显示出来,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并适时补充在抗日战争中南京守军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事迹和“南京大屠杀”的有关史料,以此教育学生勿忘国耻。
  
  (六)评价方式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教师要综合采用观察、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教师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而且要注重质的评价,更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历史课的考评内容不以一次期末笔试为终结,其中还包括平时的学习表现、学习态度、个性品德、学业能力和收获等。我要求学生建立平时历史学习档案,设计个人成长记录卡,在学习档案中存入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搜集的历史资料、撰写的历史小论文等,在成长记录卡上记录历史学习感想、体验、收获、不足等。这样的评价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激发了教师的热情,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总之,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任重而道远。课改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有教师去适应新课程,而不存在新课程适应教师,因此,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与时俱进,转换观念,把握角色定位,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光.深化高校历史教学改革刍议[J].青年文学家,2009,(10).
  [2]郭学信.人文教育与高校历史教学改革[J].历史教学问题,2007,(06).
  [3]谢振治.高校世界史教学改革:突出文明史观[J].现代企业教育,2008,(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