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菊 李 纯
摘要: 本文认为,高校学生管理者要站在时代高度,从全局出发,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及时加以调整和改进,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打造好的平台。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为了向社会输送满足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才而存在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整个高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困难和挑战正不断涌现,但以往的学生管理模式似乎难以有效地应对。当今的高校已经不是过去的“象牙塔”,它外有社会环境的冲击,内有学生管理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每个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一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形成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1.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理念落后。
管理理念是管理的宗旨或者根本指导思想。受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思维影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者在学生管理问题上往往将学生当成受教育的客体,根本不重视学生的权利与人格,导致对学生训导多,而服务和权益保护少。管理理念中存在“管人理事”,而不是“管事理人”。在目前高校管理理念中,多以高校目前的现状看待学生多样化发展的现状,较少采取人格化的管理、教育性管理方式。教育性管理是柔性的、开放的,重在引导、促进和激励,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更重视精神、情感与文化氛围的建设,创造高度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管理者在管理中,常常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让学生在接受管理中按照自己的管理理念来执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感觉到自己被关怀,反而是制约、限制了自己的个性发展。
部分管理者只注重权威地位,只强调管理者的主导性地位,不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摆在从属的被动位置上等现象,这决定了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只能是命令与服从、领导控制与被领导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简单工作关系。
1.2在信息化时代,学生管理模式相对滞后,管理手段老化。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实行的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基层管理者在条条框框的制约下,很少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余地,很少采用个性化管理方式。而在信息化时代,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如,学生在宿舍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不关心学习,不关心周围发生的时事,更谈不上丰富校园生活的开展。这些问题只在条条框框的制度下,是解决不了的。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着方法不科学、粗化和老化的问题。
1.2.1管理内容多。大学生管理工作包括学籍管理、行政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生活管理。学生的学习要管、吃饭要管、住宿要管、学生思想状况也要管,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按照一个模式一个要求来执行。在执行中,不论学生的层次、学生的自身步调是否一致,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直接导致学生的个性和才智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发挥。
1.2.2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大量的管理方式依旧是检查、评比、处分三步曲,体现量化管理标准往往不严谨,一些不合理现象得不到及时解决。
1.2.3在管理过程中忽视无形管理,只注重管理制度、方法、手段等方面,认为在这种管理状态下,学生就能达到学校所预期的目标。无形管理是创造一个有利于管理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处处都有对学生行为活动的提示标语,或者是以增加学生团队组织的形式进行学生个体约束,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标语宣传、主题宣传、先进事迹的宣传等,让学生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2.4管理行为程序不合理。程序,即行为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是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体。学生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首要的表现就是良好的行为程序。缺乏程序意识,不仅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而且可能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乃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前,高校的管理行为存在“重结果、轻程序”倾向,这很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展开。譬如某些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趁学生上课时随意打开学生宿舍,搜查并没收违章电器。事实上,管理人员在行使检查权时,必须通知学生在场,否则就是滥用职权的行为。又如,某些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对违规违纪的学生搞“一刀切”、“从重从快”,不给申辩、陈述的机会,这也不符合程序的要求,很可能造成处理不公。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2.1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
大学生管理是一门科学,是管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交融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大学生管理工作包括学籍管理、行政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生活管理等,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管理过程实质上也是教育、引导、规范和服务的过程,既是一项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教育工作,具有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中所包含的规律。由于管理理念的偏差,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教育与管理不能有机结合,陷于具体的事务管理,忽视或淡化了管理的教育功效的状况。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过分依赖的主从关系,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我们没有在管理中树立“管事理人”的人格化管理、教育性管理的管理理念。
我们应正确认识管理和教育的辩证关系,提高学校对管理的教育属性和功能的认识,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坚持“依法管理”和“以德管理”相结合,真正做到把教育融于管理,以管理强化教育,从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2高校学生管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缺失。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忽视了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需要的统一。若只考虑社会需要,就忽视了学生个体需要,掩盖和压抑了学生的个体需要,使朝气蓬勃、充满爱心、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个体,变成了没有积极主动参与意识、消极被动地接受、过分依赖管理者的平庸之人。高校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场所。因此,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学生管理内容和形式的确定应以社会需要为依据。但社会需要的实现,要通过个人的需要满足来体现。也就是说,在管理中,管理者和学生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如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只考虑社会需要,而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就会致使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形成一种被动接受的行为模式。这种管理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使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受到扭曲,因而管理目标难以实现。[1]
2.3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学生管理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同时,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使得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也日益增强,原有的单一模式的学生教育管理已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方法等受到新的挑战。2005年党中央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纲领性文件。[2]因此,要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探索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当前学生特点的新的学生管理方法和模式。
2.4高校管理者的素质水平
当前,管理队伍结构成分复杂,队伍庞大,业务素质不高,甚至出现因人设岗或多人共岗的现象,从而造成学校管理布局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人浮于事。而在庞大的管理人员中,有的是从教学岗位转岗,有的是从高校毕业生中吸收,还有的是引进人才的随调家属,他们大多数来自非管理专业,一般都没有系统学过高等教育理论和管理学知识,知识结构单一,没有具备适应现代高校管理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管理水平一般停留在经验层次上,管理创新不够,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改进和管理效益的提高。
3.解决目前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的对策
3.1完善制度,严格规范,谨慎实施。
制度是管理的依据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学生维权意识普遍增强的背景下,制度建设更为重要。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重点应在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正当性方面加强大学生权益保护工作。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作为消费者,必然要求自己的权利得到保护,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也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原来是国家出钱出师资培养大学生,现在是大学生出钱投资受教育,是教育的消费者。作为消费者要求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为教育产业的拥有者要发展学校,这就提醒学校要注意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既要树立学校形象,又要保持学校组织机构的新陈代谢系统健康运行。二是建立健全与学生管理制度相配套的教职工管理制度。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的教职工,因此,对高校教职工的学生管理管理行为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要实现尊重维护和发展学生权利的管理目标,必然是一句空话。从目前情况看,这方面的制度建设普遍严重缺失,高校应尽快建立健全这些管理制度。三是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和进一步完善配套的学生管理制度。如高校学生转学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学生申诉处理制度、省级和国家级学生奖励和表彰制度及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等。[3]
3.2提供个性化管理,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在学生管理中,统一的管理肯定不能少,但同时也不能不兼顾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开发的需要。个性化学生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随着高校更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管理模式下,个性化管理的几个板块间的比例将发生改变,需要封闭或半封闭管理的学生越来越少,管理的开放性越来越大,最终达到全开放式管理。高校学生管理从封闭、半封闭演进到开放式管理,本身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素质的均衡程度,高校发展的进程、状态和社会环境与动因对高校的影响(包括推动和抑制),这三个方面决定着开放式管理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然,即使高校的学生管理走到开放式管理的时候,开放式管理仍然属于个性化管理的范畴。[4]
3.3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学生团体和学生干部在管理中的作用。
大学教育,学生已经跨入了半个社会。学生的角色不只是获取知识者,更是独立处理事情的半个社会人。学生团体是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学生参加各种积极进取的社团,参与学生自己组织的各项活动,在社团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我们应加强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和责任心的培养,让他们在处理事情中,承担相应的责任。
比如在香港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书院管理模式开展。聘请教授担任书院的院长,组织学生担任书院的楼长等,学生在书院里能够参与到学习、社团活动、自我管理等环节中。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会面临处理一些书院管理的相关工作,并在书院生活中,学会与别人相处,按照书院的相关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干部生活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着上传下达的作用。他们能及时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突发问题并向老师汇报,将一些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学生干部不仅可以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减少学生工作的难度,解决学工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而且一个好的学生干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学习的典型。将各项活动交给学生干部开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他们今后成为社会上的优秀管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充分相信学生干部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应适时地给予指导,使学生干部能更好地带领其他同学开展好各项活动,各司其职地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
3.4重视管理队伍建设,提供成长环境。
高校学生管理最基础的工作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管理队伍的稳定程度、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首先,应加强学生管理人员的选拔,应以那些思想好、作风正、懂教育学和心理学且愿意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为优先选择的对象;其次,学校应对学生管理人员做出整体规划,使其在学生管理工作岗位上有奋斗目标,有发展空间,使想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子,在各种政策、待遇上要适当向学生管理队伍倾斜,大力营造拴心留人、干事创业、风正气顺的工作氛围;最后,加强对学生管理人员的培养,支持和鼓励学生管理人员从事相关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的课题研究,鼓励其攻读管理学、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将学生管理者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
3.5经常进行安全防范教育。
人的一生时时刻刻与“安全”二字发生着联系。幼儿时的跌倒,磕磕碰碰,摔坏胳膊腿有之;年长以后丢失钱物、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等亦有之。怎样管好自己,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安全教育方面,我们不能单独从安全的角度看待安全教育,应从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角度来看待它的必要性,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比如,一个学生的钱包丢了,他要考虑自己的生活怎样维系,如果是在宿舍丢了,他会怀疑其他同学,造成相互猜疑,相互指责,导致一个宿舍的同学思想不稳。如果有一名同学发生了意外事件,一个班的同学会惊恐、忧虑,导致一个班的学生思想不稳,甚至会影响到全学校,增加了学管干部的工作负担,有时会导致整个学管工作陷入被动。因此,安全防范教育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一次性到位。只有坚持安全防范教育经常化,常抓不懈,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人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学生管理工作自然也全面提升了。
3.6借助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的主要作用是搭建社会所需要的桥梁,加强社会所需要的舆论监督,满足社会中受众的知情权,提供社会中的学习榜样。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权益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毕业生在受到用人单位非法侵犯合法权益的时候,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最后达到:对尚未形成的歪风邪气起到震慑作用;对即将出现的社会危机起到预警作用;对已经出现的不满情绪起到缓释作用,以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在新形势下,要把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摆在同等重要地位,建立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各教育部门紧密配合的管理机制,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建和谐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春婷,陈小慧.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2]胡瑞年,黄宁懋,刘璞.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考试周刊,2009,(28):198.
[3]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魏小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5):166-67.
[5]黄国英.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I].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