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铭群

  摘 要: 《金属工艺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中职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提出了改革与创新该课程的思路。
  关键词: 中职学校 《金属工艺学》课程 改革与创新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不论是机械制造、冶金矿山、交通运输,还是建筑、化工、轻纺、电子仪表,以至宇宙航天工业,金属材料都不可缺乏的。无论是机械制造的技工,还是从事机械制造或维修工作的人员,都会遇到金属材料的选用和热处理问题,以及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问题。因此,《金属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但影响整个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学生的顺利就业。本课程固然重要,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知识结构联系紧密,学生学起来感觉单调枯燥乏味,困难重重,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金属工艺学》课程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改革与创新的原因
  
  1.课程内容涉及面广。
  全书内容共分四篇。第一篇为金属学基础知识;第二篇为材料与热处理;第三篇为热加工工艺;第四篇为冷加工工艺。在专业结构上适应机械类专业通用和非机械类专业通用,机械类专业和非机械类专业所着重的章节有所不同。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章节的重点应符合课程的主要内容,结合专业特点确定教学要求,适度强化或省略。譬如对机械类的专业强调金属与热处理的原理、目的和如何使用这种方法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尤其是热处理对机械零件寿命的影响;对非机械类专业注重分析材料的特点、特性、加工方法及使用设备。
  2.教学需要。
  《金属工艺学》理论性强、概念多、知识结构联系紧密。教学大纲要求安排120学时。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如以往工作制由5天半改成5天,中专由4年制改成3年制,还有2+1教学模式等,实教学时数一般仅为60学时左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切合专业的实际情况,更适合本地区对现代工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和创新教材。
  3.学生基础。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面临困难,主要是传统人才观念束缚,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技术工人工作重,待遇低;高校扩招的冲击;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发达,工厂多、找工作容易;这几年来广东工人比较缺乏,中学毕业就能找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的中职招生普遍降低门坎,免试入学。有的中专职业学校就连初中没毕业也能入学。这样做虽然扩大了生源,使更多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但给教学规律带来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课程必须改革和创新。
  
  二、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1.明确培养目标,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结构的一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型人员,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人才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等职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其知识结构应是“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按照上述要求,中职学校《金属工艺学》的教学目的应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普通零件选材的原则及冷热加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金工操作技能;还要初步制定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年来国家对《金属工艺学》教材不断改革和调整充实,目前中职机械类专业的《金属工艺学》教材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能满足教学要求,但也明显地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的编排体过于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基础理论部分偏深偏难,忽视传授对象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先认真研究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大纲规定为尺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例如金属材料部分的教学内容中要避免过于强调晶体的参数、缺陷,结晶的机理、自由能等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而重点应放在改善金属材料的方法和途径上。这样处理教材学生容易接受,又可避免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难以理解的概念上。
  2.结合专业特点,因材施教。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主要内容,每章节也有其重点部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章节的重点应符合课程的重要内容,要结合专业特点确定教学要求,适当强化或省略。例如对以机械维修为主的专业要特别强调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原理、目的和如何使用这种方法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尤其是热处理对机械零件寿命的影响,对使用有色金属较多和涉及装饰工程的专业要重点讲解有色金属材料的特点和金属薄板的特点、加工方法和使用设备,对非机械类的环保专业要着重讲述金属的腐蚀和抗腐蚀方法。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环节,因材施教,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处理好相关课程的关系,避免重复。
  由于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联系密切,因此教材内容互相渗透、互相重复的现象经常出现。教师应对专业教材课程设置及内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教材进行恰当合理的删节。例如:《金属工艺学》第四篇冷加工工艺中的刨床结构在机械基础中经常出现。碰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协商解决,《金属工艺学》应以讲授机床加工和操作特点为主,而刨床的传动系统、变速原理、零件结构可在机械原理课介绍。
  4.采取灵活的授课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授课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加强直观教学,开展双边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借助专题讨论、多媒体、幻灯等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采取直观教学,可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理论的问题感性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铁碳合金相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图中的五种基本组织,教师采用幻灯的形式演示它们的显微组织,就会使学生感到更具有真实感。
  师生应加强双边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高低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考察。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师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把他们的实践经验融入到理论中。例:在讲“退火与正火的区别”时,我有意设错,让学生指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5.实习与授课相结合。
  《金属工艺学》的实习与课堂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都分开进行的,在短短一个月中将《金属工艺学》课程中的材料、热处理、冷加工、热加工等内容的感性认识及时地进行思维加工、综合提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因感性知识的淡忘而表现出接受能力不强;当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分析、解决问题时,学生常生搬硬套或束手无策,影响学习效果。如果采取实习与授课相结合,同步进行,效果较好。例如:热处理这部分内容多,学生学起来枯燥,难理解。如采用同步进行,教师先给学生授课讲常规热处理的基本概念、性能,然后让学生进行现场对各种热处理操作,使他们对各种热处理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让学生给自己热处理后的材料进行硬度测试,这样会深化学生对各种热处理性能的掌握。
  综合上述,《金属工艺学》课程是必要的,而且改革和创新《金属工艺学》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在涉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模式,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创造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实践证明:经改革和创新后的课程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欢迎。《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漫长的,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总结和完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