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心眼(1)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有这样一则佛学故事。一大一小两个和尚来到河边准备过河,看见一个姑娘也正要过河,但河水很是湍急,姑娘显得十分犹豫。大和尚念了一声“善哉善哉”,便背着姑娘过了河,姑娘千恩万谢地走了。两个和尚赶了一段路,小和尚突然说道:“出家人不近女色,师兄你犯戒了。”大和尚哈哈大笑:“我早就放下了,你怎么还放不下?”小和尚闹了个面红耳赤。显然,小和尚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心眼太小,修行还太浅的缘故。
  小心眼的对立面应是大度与宽容。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小心眼与大度宽容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可是在具体的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为人处事,则完全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气度胸襟与境界高下。
  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年轻时,他们曾合伙做生意,赢利了总是管仲分成较多,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是财迷,而是觉得管仲家比较穷;他们又曾经一起参军打战,进攻时管仲总是落在最后,撤退时,又总是跑在前面,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胆小,而是觉得因为他家中有老母亲需要奉养;管仲曾几次为国君做事,又几次被国君赶走,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没有能力,而是觉得他没有遇上好时机。后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管仲终于得到重用,并且最终帮助齐桓公建立了春秋霸业。可见,如果鲍叔牙斤斤计较,处处小心眼,甚至嫉贤妒能,恐怕管仲也成不了一代名相了吧。
  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为人处事应大度谦让,千万不可小心眼。相传清朝时有一位礼部尚书张英,他虽地位显赫,却一向宽厚待人,颇有长者风范。有一次,张英家宅院旁的地基被人占去三尺,家人为此与对方发生争执,寄书张英并希望他利用职权夺回宅地。张英收到信后却一笑了之,提笔写诗作答:“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礼让谦和气度令对方大为感动,非但不再争执,反而主动多让三尺,形成一条六尺宽的胡同,后人称这为“六尺巷”。宽容大度本来就是一种美德,深受人们的敬重;而刻薄寡恩,从来就为人所不齿。张英表现出了超凡的气度,毫不计较,结果是和睦了邻里关系,也留下了千古美谈。反之,张英若一怒之下,与邻人相争,结果只能是激化矛盾,与邻里反目成仇了。
  生活中,我们或许也有小心眼的时候,但我们必须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让我们摒弃“小心眼”,学会宽容吧,因为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宽容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学校:安徽祁门县第一中学
  导师:汪国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6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