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勇

  摘 要: 本文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具体包括:师生关系的重建,教学方式的革新,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教学评价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小学生 学习动机 激发策略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潜在需要,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习动机的激发永远是中小学教师的首要教学科研课题之一,尽管多年来这个课题已经被研究得足够多,但我们远未深入到它的本质,也缺乏理想的实践策略。当前,全国范围内,第八次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也许有人认为,搞了新课改,中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再也不是一个难题。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天真的,因为新课改只不过是为中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背景条件,我们急需进一步理顺观念,研究激发策略。
  
  一、师生关系的重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有时不免陷入几种角色:“演员”、“霸权主义者”或“保姆”,学生相应则成了“白板”、“听众”或“看客”、“被教师操纵的木偶”或“知识的复印机”。这些措辞可能略显尖锐,但是足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不斧正师生角色,不理顺师生关系,则教学是偏颇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永远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新课改力主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把这种新的理念落到实处,角色归位,关系理顺,教学顺畅,学生的学习动机才有可能被真正激发出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1]
  
  二、教学方式的革新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会学”的水平取决于“爱学”的程度。教师必须想办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要让学生为学习的乐趣而学习。
  1.走向生活的教学。
  新课改使学生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丰盈的生活,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从分离到整合,学生获得认识世界的整体视野,关注新颖而变化的时代、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真实而复杂的生活,在生活中应用、验证、扩展、深化所学的知识,真正认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这本身就是学习动机的最好激发。当前的一种流行说法是:“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他们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自主选择的条件,扩大选择的范围,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研究的、创造的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条件、情境和氛围,把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学习动机得到极大的激发,学习效果大为改善。在探究式教学中,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导,以小组协作式学习为补充,以教师导学为辅助的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根本性的变革,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它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2]
  3.对话的教学。
  师生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师生对话赋予中小学生主体地位,力求师生在同一操作平台上展开精神对话,视界融合而内心敞亮,最终共享理论。客观说来,传统中小学课堂教学多是经院说教,少了些对话精神。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通常习惯了“霸占”课堂,垄断教学的话语权,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满堂灌”或“填鸭”。教师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种理性化的认知过程,学生在理论领域就是一块“白板”,教学只能在被动接受中进行。至于学生,受教育年级越高,课堂话语权越少,甚至被完全剥夺。从教学内容来看,师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探索还不够。一种错误的教学观认为:知识“最为合理、最为严格、最为精确,以至于不需要也不可能再进行质疑”,这种说法最终使教师成了知识的“卫道士”,学生成了知识的“信徒”。
  4.建构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论和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而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教师的职责就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合作关系。对教师来说,从“演员”变成“导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了。相反,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要做的工作更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学生的活动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索知识,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风格得到了尊重,自我发现精神得到了鼓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提高。
  
  三、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实现情境化学习,强化学习动机;实现学科整合,调节学习动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学生观、学习观,促进了教师不断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评价的合理运用
  
  1.培养学生凭借内发性动机的自觉的学习态度。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分为内发性动机和外发性动机。所谓内发性动机,就是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以学习本身为目的进行学习活动。所谓外发性学习动机,就是指借助奖惩与竞争的外部因素促成学习活动的学习。教师的理想是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够凭借内发性动机进行学习活动,然而事实上,不少学生是凭借外发性动机进行学习的。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外发性动机学习的弊端,培养学生凭借内发性动机的自觉的学习态度。
  2.指导学生建立合适的学习动机水平。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律,唤起水平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曲线,唤起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能引起最佳的皮质工作状态,从而也不能取得最佳绩效。动机过弱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动机过强,超过了最高点,反而会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在研究中发现,在较容易的知识点的学习中,学习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动机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
  3.尊重差异,关注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依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能否激发。成功有助于产生并强化学习动机,但是对成败动因的客观分析及恰当有效的心理特助措施,更有助于产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上进的学习动机。因此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设立目标,为学困生创设成功机会,给予放大优点的表扬,自己与自己比,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教师要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2]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