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首先要解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既影响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也限制了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及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核心与属性,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认定为辅助理论教学。但现实诸多因素常使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点缀。只有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改革理论教学,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关键词]定位,辅助,附庸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0-0068-05
  
  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的一个创新,就是引入了实践教学。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意见》),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目的,即:“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
  很多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早已硕果累累,多数高校发展并完备了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了实践教学的定位问题,与专业课理论教学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定位不明确,实施过程中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导致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较为尴尬,影响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拓展与完善。
  一、理想定位:思政课实践教学辅助理论教学
  要正确定位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摆正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首先要知道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了解其核心与属性。
  1.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什么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2] (p.58)具体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根据不同标准,可有多种定义。
  从教学目的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3] (p.49)。
  从教学形式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广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既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外。”[4] (p.75)可见,由于现实操作的局限,多数教师认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除了包括社会实践外,也包括课堂教学。
  从教学内容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5] (p.70),理由是“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实践教学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
  从学生参与看,认为“实践的本质就是实践主体的亲身参与,凡是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实践教学。把握和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标准,主要不是看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途径是否具有‘实践性’。”[6] (p.41)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在教学形式或者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目的是落实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的活动。只要教学形式或教学内容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就可以认定为实践教学。
  2.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理论联系实际。
  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将源自现实生活的“理论”形成规范性的语言写入书本,传授给学生。这些蕴含着世界观、人生观的理论在现实中常常被很多人束之高阁,仅停留在书本的知识层面,不能运用于现实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正是要弥补和修正这一误区。
  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二是现实生活实际对理论的检验、修正与完善。理论源自现实生活,指导实际,同时,现实生活实际又对理论不断地进行修正与完善,使理论适应现实的发展,避免滞后。理论联系实际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里的理论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经过现实生活实际的检验,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俱进。
  不同学科、课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是不同的。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性质、特点决定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除了表现在塑造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使学生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下为人处事外,还包括对书本知识进行再认识、再判断或检验、验证。如以讨论或辩论的方式重新解读书本知识,通过观察、审视周围环境来检验书本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属于理论联系实际。
  理解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定位实践教学的关键。由于高校思政课面对各院系所有学生,因此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体。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再认识、检验理论,帮助学生正确、全面理解理论知识,是理论教学的延伸,起到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真谛,强调的是要用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说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实践(实际)过程及其成果,或者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实践(实际)中抽象与说明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5] (p.71)《意见》要求“实践教学规范化”[1],笔者理解,“规范化”是指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核心开展实践教学,而形式可以因地制宜。
  3.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属性:实践教学是什么?
  以往提到思政课教学时,通常与理论教学画等号,理论教学的属性似乎不言而喻。提到实践教学的属性,一时很难说清。实践教学是什么?较多认同是教学活动、教学环节,其实,实践教学还有一项重要的属性,即: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从教学活动、教学环节的属性来说,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辅助理论教学的。课程安排方面,实践教学从无到有,但没有另外增加课时,而是从原理论教学的课时中分割出约1/6的课时。理论教学的课时虽有所减少,但还是远超过实践教学的课时。师资方面,大部分高校没有专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一般思政课教师同时承担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工作,这些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经验在理论教学方面更占优势。学生方面,由于在思政课总考核的比例中,理论教学高于实践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对理论教学的期望值和重视程度高于实践教学。《意见》要求“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指出目标是“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那么,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地位上的不平等现象必须改变。
  从实践教学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属性来说,传统理论教学的课堂讲授方式越来越局限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实践教学通过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达到切实辅助理论教学,完善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合成教学一体,二者在教学思想、理念方面具有一些共性,如符合基本教学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等。区别体现在侧重点不同。理论教学的教学思想、理念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的教学思想、理念则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再认识、验证与完善。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与深化;完善实践教学,目的是更好地实现理论教学的目的、发挥理论教学的实效,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二者各自发挥作用,共同服务于思政教育。
  二、尴尬现状:思政课实践教学点缀理论教学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1]这是很有针对性的。因此各高校积极响应,将实践教学提上日程。但是,或因准备不充分、时机不成熟,或因理解有歧义、认识不到位,近些年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了各种问题,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辅助理论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点缀,成了理论教学的附庸。
  1.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
  《意见》要求实践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1]。现实中,各高校的落实情况千差万别。部分高校专门设置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统筹规划所有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显示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有利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步入正轨,实现制度化管理。实践教学中心规划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调查等走出教室、走出校门的活动。这类实践教学很直观,学生也乐于接受。但是,容易走向的误区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缩小为社会实践,使实践教学不能常态化,割裂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联系。况且,还有很多高校没有能力设置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
  大部分高校没有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也没有专职的实践教学教师,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自行安排。一般对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内容,目的是加深与巩固、提升理论教学的学习,是辅助理论教学的。
  但是,在选择实践教学内容时,一些教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本末倒置,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一般原则,既不调研学生的知识结构、需求情况,也不结合整门课程,不考虑实践教学的目的与效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与结束后,教师没有及时进行有效引导,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由于缺乏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基本要求和运行机制,即从主题确立―计划制定―活动开展―实践总结―成果汇报,都由教师主持进行,没有体现学生是实践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同时又存在着部分教师对待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了‘放羊’的做法。”[7] (p.193)还有人指出:“实践教育重形式轻效果, 有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密,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与专业实践环节的结合和渗透不够到位;实践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8] (p.195)如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调研,本是一种比较好的实践教学形式。但教师并不是比较课程内容与目的后作出选择,只是源于这种形式易被认可;因此准备工作不足,后期也缺乏引导。如此,学生对实践教学缺乏心理准备,不是带着理论教学中的问题去实践,去延伸理论课程的内容,而是将外出本身当成了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实践教学变成了郊游和走过场。在这种情况下,原以为通过实践教学会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与掌握,切实补充、辅助理论教学,而实际上实践教学则与理论教学完全脱离,只是点缀了理论教学。
  2.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意见》规定“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鉴于思政课程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专业课采取的一些实践教学形式,思政课不能照搬。外出参观因人数、经费问题也不宜实施;调研则缺乏有效监督,考核亦存在难度;实践教学基地也没有普及。因此,利用课堂展开实践教学,在实际上是思政课教师经常的选择。通过有限的实践教学课时,加深理论教学的效果,辅助理论教学,这是应该研究的主要问题。有文章说:“由于学生人数多,师资相对缺乏,有的高校很少单独进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即使开展的,也基本上是处于无序或随意的状态,多采用参观访问、观看录像、撰写心得等方式,形式单一,范围狭窄。”[9] (p.66)这是实话。一般学生理解的实践教学需要走出校门,得知一切活动都安排在教室进行,不免产生抵触心理,认为实践教学不过是个新名词而已。因此,只有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践教学,师生合作,实践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但是,一些教师在缺乏实践教学思想、理念,甚至搞不清楚实践教学内涵的情况下,将实践教学完全等同于教学方式改革,认为是“新瓶装旧酒”,这就降低了对实践教学的认同。没有正确认知实践教学,就不能真正贯彻实践教学。比如观看视频时学生的兴趣较高,但如果缺乏有效引导,观后感转瞬即逝,不能与理论教学内容发生联系;讨论或辩论等形式,只有小部分同学发言参与,大多数同学充当了旁观者,教师又不加以引导,这样又变相地助长了学生的勉强情绪,导致实践教学沦为理论教学的附庸。
  3.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
  有人指出“‘两课’实践课程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品德修养、团队精神、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等”[10] (p.37),这似乎是理想化的想法。怎样考核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怎样评价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实践教学是否补充、完善了理论教学?体现在哪里?以及如何区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不同表现与能力,如何科学地考评学生,这都是有待研究的课题。比如,现在校外实践教学多以学生写报告的形式;课堂实践教学由于参与度问题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如何才能准确判断哪些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展现了能力?哪些同学一无所获呢?外出调研后,学生上交的书面报告不能等同于能力。课堂讨论活动中,大部分同学没有机会表现,也不能说这些同学是低水平的。很多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的活跃程度考核;还有教师结合理论教学成绩来决定实践教学成绩,甚至根本不在意实践教学,只将实践教学成绩作为理论教学考核成绩的参照物或调剂品。比如有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太差,但因其他因素,教师就用抬高实践教学成绩的办法提高考核的总成绩;有的学生平时上课表现不好,教师就压低实践教学成绩以减低考核的总成绩。结果是,学生实践教学的区分度很差,于是更忽视实践教学。教师若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实践教学就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失去独立的意义。
  三、展望未来: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
  虽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出现一些问题,不能有效地辅助理论教学,导致实践教学沦为理论教学的附庸,但是,随着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完善,同时理论教学逐渐向适应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变,最终将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得益彰。
  1.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意见》要求“建立和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1]。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考核等方面统一起来,达成共识,才会产生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的问题。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过程的监控与最终的考核,条件好的学校还应有专职教师与实践教学基地。只有形成实践教学体系,才能使实践教学落于实处,实现常态化;才能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实践教学辅助理论教学的功效。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正确的实践教学思想与理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内涵,重视实践教学,共同致力于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统一、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旦确立下来,就会避免教师分散、随意地安排实践教学活动的现象,也可以集中处理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内容如何选取、考核如何规范等。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态度,他们才愿意配合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个长期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脚踏实地做好每项工作。
  2.思政课理论教学应适应实践教学。
  随着实践教学的日益完善,理论教学也需要作出调整,以适应实践教学。对于思政课程来说,实践教学的出现即是对传统理论教学的重大改革。为了与实践教学形成良好的互动,理论教学要从原来突出知识教育、情感教育转向能力培养、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一齐发展,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
  传统思政课理论教学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教育,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重视能力培养,发挥课程特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作为目标予以提出,也是辅助理论教学的表现。理论教学理应顺应时势,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各环节上,从重视知识传授、情感教育,转变为通过知识来培养能力、升华情感。《意见》要求思政课理论教学“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1]。这涉及理论教学的方方面面,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实践教学,发挥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实践教学辅助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才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
  
  【作者简介】豆艳荣,女,1978年生,河南鹤壁市人,安徽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婷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2]徐章燕.解读实践教学――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视角[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3]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外延[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4).
  [4]张国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涵义和基本方式[J].江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
  [5]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2).
  [6]郭华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8).
  [7]吕宁.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的思考[J].大家,2011(3).
  [8]胡丹鸯.新课程方案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模式建构[J].职业圈,2007(14).
  [9]贺应龙.大班情形下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6).
  [10]谭先锋,陈建民,刘创,周立志,徐振祥.“两课”实践课程研究及其实施[J].高校理论战线,200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90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