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话语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雷 蕾

  摘 要: 近年来,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话语的多模式性日益凸显出来,应运而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上发展起来的视觉图像语法为理论基础,以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为例,进行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揭示文字与图像共同作为社会符号的表意功能。
  关键词: 社会符号学 多模态话语 话语构建 北京奥运会会徽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语篇研究日趋呈多模态化,应运而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胡壮麟指出,在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本文尝试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以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为例,进行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探讨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和语言作为符合如何共同作用构成意义的手段和方法。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其理论基础
  
  1.多模态话语的普遍性
  首先提出“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的是Kress和van Leeuwen。然而,话语的多模态(multimodality)并非是一个新现象,而是人们一直以来在实践甚至理论研究中总是趋向于关注一种模式而忽略其他模式,人为地将各种交际模式区分划界,导致单一模态研究成为主流,例如,语言学家只关注语言表达,而将文本中出现的图像留给艺术家去分析。图像建构的意义以及只有通过两种模式共同作用才能表达的意义就被置于边缘地带或者完全被忽略。但人们往往只关注语言,而将其他的意义建构模态(如语音、语调、环境等)归为副语言特征或语境因素,或干脆认为其他模态(如文字的排版或书写方式等)与语言研究无关。实际上,这些符号模式也参与意义表达,只是它们属于意义构建的不同层次。“语言使用,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总是不可避免地由多种交际模态构建”(Scollon & Levine ,2004),所以,“所有的文本都是多模式的”(Kress & van Leeuwen,1998:186)。
  2.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近十年来发展并活跃于西方的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式。系统功能语言学以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把对语言社会符号性(Halliday)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图像(O’Toole Kress & van Leeuwen)、声音(van Leeuwen)、动作(Martinec)等多模态的交际手段的研究。其中最为突出和具有代表性的是克瑞斯和勒文(Kress & van Leeuwen)所构建的分析视觉图像的语法框架,从而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出发点是:语言是社会符号,是以Halliday的功能语法为基础,把语言作为社会符号所具有的三大元功能延伸到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并把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看作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符号资源,在分析语言特征的同时强调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视觉、听觉和行为方面的符号模态在话语中的作用。其主要观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数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语法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现代人类的交流不再是单一模态的交流(monomodal communication),多模态交流(multimodal communication)已经成为主流。按照社会符号学家(Hodge & Kress,1988:6)的观点,意义如此强大和广泛地存在于视觉、听觉、行为、表情和动作等其他社会符号的资源系统中,只注重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没有一个单一的符号能够被孤立地完全理解。从严格意义上说,现实中“所有的交流都是多模态的”(Baldry & Thibault,2006;Kress & van Leeuwen,1996)。
  在克瑞斯和勒文的研究中,语法被延伸到包括视觉模式。他们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将描写所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体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的陈述。”在将图像也看作社会符号的前提下,他们将韩礼德功能语言学中的纯理功能思想延伸到视觉模式,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分析图像的视觉语法(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二、北京奥运会会徽多模态话语分析
  
  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京”,表达了中国人民希望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奥运盛会的强烈愿望。北京奥运会会徽构成一个多模态文本。
  
  1.会徽释义
  北京奥运会会徽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运动元素巧妙结合。其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会徽传达了三层信息和含义: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选用中国传统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图案的基准颜色,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二是北京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传递出13亿中国人民和世界和平、友谊、进步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理念和精神;三是弘扬坚持“以人为本”、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奥运理念,“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其可谓传统与创新的成功结合,体育与文化的完美交融,传递着“传统与创新、体育与文化、艺术与科技”的理念。
  2.会徽多模态话语分析
  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由意象、文字和数字组成。形似汉字印章“京”的会徽图案位于图像的上方,并以红色为主色调,这些构成图像的意象部分。意象与美化的数字和字母“Beijing 2008”采用了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以加粗、黑色毛笔体出现,将这一字体的笔划和韵味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 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捷、流畅,与会徽图形和编排在图像最下方的奥运五环浑然一体。字体与标志主体图案风格相协调,总体解构与独立结构比例协调。中国印、汉简体Beijing 2008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以及比例关系方面近乎完美。“京”与“Beijing 2008”以及五环的巧妙组合,表现出强烈的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和谐融合的意境,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1)图像的再现意义
  对应于功能语法的概念意义,克瑞斯和勒文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的再现意义。他们将再现意义区分为叙事的和概念的两大类。其中叙事的再现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及言语和心理过程三类。概念的再现则相当于功能语法中所描述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
  李战子认为:“在图片中,使图中的元素形成斜线,通常是强烈的对角线,就形成矢量。矢量是叙事图像的标志。”在叙事再现的行动过程中,动作者即为发出矢量的参与者。在图像中,他们通常最为突出。“这可以从尺寸、构图中的位置、与背景的对比、色彩饱和度或显著性、聚焦程度,以及‘心理凸现程度’(如人形,尤其是人脸对观看者来说都具有心理凸现性)等方面来判断”。
  在北京奥运会会徽图像的意象中,北京的“京”字演化为了舞动的人体,隐含着行动过程的动作者。舞动的“人”形,造型充满力量与动感,代表着生命的美丽与灿烂。在它的舞动中,“以运动员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被艺术地解析和升华。会徽中张开的双臂,是中国在敞开胸怀,欢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加入奥林匹克这人类“和平、友谊、进步”的盛典。表达了活力的北京期待着2008年的狂欢,奥林匹克期待着全人类与之共舞的愿望。在整个图像中,“京”字图形是最突出的参与者,被放置在图像上方的显著位置,用红色色调这种高饱和的色彩填充,充分突出了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赋予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进步”的理念,强调对“京”字图形隐含的动作者――人的重视和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2)图像的互动意义
  对应于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在多模态话语中体现为互动意义。“具体地说,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包括人)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的态度”。在实现互动意义时,有四个要素: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本文着重分析图像的情态要素。
  “作为互动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情态指我们对关注的世界所做出的陈述的真实度和可信度,其体现资源在图像中非常丰富。同在功能语言学中一样,情态被归纳为高、中、低三类”。克瑞斯和勒文(Kress & van Leeuwen)从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色彩调和度、语境化、再现、深度、照明和亮度等八个视觉标记探讨了图像中情态的现实意义的量值。
  北京奥运会徽标“舞动的北京”以红色为主色调,文字以黑色为主色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是中国人崇尚的色彩,红色代表热烈、庄严、喜庆等情感,有中国色的美称。在这个标志中,红色被演绎得格外强烈,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代表着生命和新的开始,是中国对世界的祝福和盛情。红黑这两种具有高情态的色彩加在一起,赋予会徽图像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远视性,富有生命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和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奥运盛会的强烈愿望。
  (3)图像的构图意义
  多模态话语的构图意义即对应于功能语法的语篇意义。构图意义有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实现的。任何特定的元素在整体中的角色取决于它是被放置在左边还是右边,中间还是边缘,或者图片空间的上方还是下方。在克瑞斯和勒文看来,上方与下方具有不同的信息值。如果某些因素被放置于上方,而其它因素被放置于下方,那么置于上方的是“理想的”,而置于下方的是“真实的”。“理想的”指它是信息的理想化的或概括性的实质,因此它是信息的最显著的部分。“真实的”指更特定的信息,如细节等,或者说更实际的信息。
  在北京奥运会徽标图像中,红色的“京”字图形出现在图像的正上方,英文字母“Beijing”及数字“2008”出现在图像的中部,奥运五环出现在图像的正下方。这样的编排方式是一种纵向三联画(vertical triptych):
  
  ideal
  mediator
  real
  
  (Kress & van Leeuwen,1996:211)
  “理想的”(ideal)往往是信息的理想化的或概括性的精髓,因此也是最显著的部分,“真实的”(real)是具体(如细节等)、更实际的信息(Kress & van Leeuwen,1996:193―194)。因此,图像中的红色“京”字图形象征着北京奥运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和全世界人民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想”。奥运会五环标志已为世界熟知,是确定、具体的信息,它所传递的世界团结合作、携手共同发展的理念是每一届奥运会的宗旨和目的,奥运五环是“真实的”,它提供的信息让人感觉可感、可信、实际。“Beijing”及数字“2008”是“中介”(mediator),意即通过北京2008奥运会,奥运精神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出现一种新的世界和平、和谐的图景,就是被放置于顶部的意象想要传递的信息:中国人民期盼五洲同心,共同发展,这也是北京奥运会的目的和理想。
  
  三、结语
  
  本文概述了在数字化时代出现的多模态话语,然后借鉴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理论,即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语法框架,以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标的图像及会徽释义的文字说明为例,探讨图像和文字两种模式如何相互作用,成功完成表意。分析证明了语言的图像、颜色、文字、字样和印刷版式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已经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这也就证明了多模态话语理论的观点,即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也和语言符号一样具有多功能性。
  正如胡壮麟(2007)所言,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不够用。本文力图通过对北京奥运会徽标的图像的解读赏析,实例分析多模式话语,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多模式话语,以推动多模式话语研究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London:Arnold,1978.
  [2]David,M.& van Leeuwen,T.Global Media Discourse[M].London:Routledge,2006.
  [3]O’Toole,M.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 Art[M].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
  [4]van Leeuwen,T & Jewitt,G.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M].London:Sage,2001.
  [5]Hodge,R.&Kress,G.Social Semiotic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88,vi.i
  [6]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7]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6):3-12.
  [8]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10]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11]成文,田海龙.多模态话语的社会实践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6,(8):135-141.
  [1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13]叶起昌.超文本多语式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437-442.
  [14]曾蕾.动态多符号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3):42-48.
  [15]曾蕾.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投射”与语篇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15-17.
  
  (作者系中南大学英语语言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