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 扬
摘 要: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能否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效结合是衡量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把跨文化知识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语言与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在语言教学上,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重语言现象而忽视文化知识及语言的载体功能现象时有发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还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教学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文学、艺术到伦理、哲学,从政治、法律到经济、道德,从宗教、习俗到衣食住行,以及性别、职业、阶层等可谓无所不包。文化来源于社会,是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属于文化范畴。古德诺夫(H.Goode nough)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和文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文化造就了丰富的语言,由此产生语言之间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本身的结构上,还体现在其内含的语义上。各种不同的语言词汇之所以丰富多彩,正是由其独特的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与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文化包含语言,语言反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密不可分。
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重合的圈,要学语言就要学文化。只有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语言才有真正的意义。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不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必须了解使用它的那个社会及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最终应该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其中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所指出的:“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学习者必须同步进行语言和文化学习。教师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文学、修辞、语义等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时,应努力发掘语言形式内在的文化涵义,介绍其文化背景,结合文化知识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促使学生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化合”成进行有效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之现状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人文背景的讲授和学习的现象。这样培养的学生只有扎实的语言知识,而对英语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交际时习惯于套用本族语的使用规则和交际模式,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断英美人的思想意识,结果往往导致用语失误,交际失败。根据笔者从事英语教学的经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将语言与文化截然分开。19世纪人们为研究宗教、文学等学习语言,因而着重语言形式和书面语言。20世纪5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此教学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后来的教学便长期以语言形式为主,使其成为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
2.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视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把握,以语言知识代替交际能力的培养。
3.就教材方面来讲,教学中一般选用小说与科技文章的居多,而选用有关英美历史、文化、政治方面的文章过少,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对非语言形式上的一些西方文化因素,如社会准则、价值观念、思维特征等方面的了解不够。
近年来,随着现代语言学在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及语义学方面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交际法的盛行,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并在外语学习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习一门外语,如果只掌握其基本的语音、语法知识和一定数量的词汇,虽能造出许多符合语法和语义规则的句子,但在同外国人的实际交往中,有些句子或者由于场合不恰当,或者由于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不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因此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会使交际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导致交际失误。结果语言学习不但没有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反而会引起一些误解。这种教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还应该把所教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明确纳入教学之中,使外语教学深入到语言系统以外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完全地掌握所学的语言,按照语用原则进行交际。因此,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或文化敏感性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是现在乃至今后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文化导入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过程中,我们应遵循:
1.实用性原则。所导入的文化内容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文化知识教学才可以结合语言教学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良性循环效应。学以致用,收效会更加明显。
2.系统性原则。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互相关联、影响和制约。文化的导入就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只有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化,才能水到渠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3.趣味性原则。大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敏感性强,若所选材料具有趣味性,效果自然就会更加理想。因此,教学中应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教材,在自编教材中多用一些“真实材料”(authentic material),使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适度性原则。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只是传统外语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而不是以其为中心。所以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过多的文化导入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力。首先要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适度地导入文化内容。如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等。此外教学方法要适度,讲解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应鼓励学生自学,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文化知识的底蕴。
本着以上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要利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一是采用比较法,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说明。二是结合课文内容增加有关的文化背景介绍,并通过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与异国文化的不同特色,从理论上提高学生对不同语言及不同文化的敏感性。三是强化阅读输入,扩大知识面。利用英语成语了解西方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四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拓宽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用途及多媒体计算机语言课件的作用,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电影及录像资料,参与空中英语活动,使其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英美文化的真谛,培养其语言悟性及文化适应能力,从而增强学生使用地道的英语的能力及跨文化交际的领悟力。
五、文化导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客观看待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作用,界定其地位和内涵,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及策略上作出调整,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交流和沟通不至于受到影响。在具体教学中,以下几个问题应加以注意:
1.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运用英语的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信息的导入只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虽然它的作用不能忽视,可以给语言教学增添一些活跃因素,使英语教学避免单调与沉闷,但不应与英语语言教学这个主要任务并驾齐驱。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把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等同的倾向。
2.教师给学生选择的学习材料,要体现目的语的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侧重于知识文化,主要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3.英语教学中,文化信息的难度应与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相当。因此,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文化信息的导入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4.每课内容不宜过多,而应突出重点,使学生能及时掌握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知识。
5.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既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要更高地、更多地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来丰富我们的语言文化知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