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望闻问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远宏

  有次课间,有学生到教导处来报告说,有一名学生站在楼顶要跳楼自杀。我匆忙跑上楼顶,只见该生正靠在楼顶的护栏上,刚毕业新来的班主任老师急得眼眶发红一个劲地劝他下来,而这位学生却自顾自地大声叫嚷,不予理睬。当见我上来时,他叫得更起劲了,并示意如果我走近他,他就会往下跳。看到自己辛辛苦苦从小带大的学生这么不通人情,我心里既怕又恨,但也明白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让他安全下来。面对脾气倔强的他,我该怎么做呢?
  按照心理学原理,这时候的他最需要的是别人的理解,于是,我温和地对他说:“我知道你很生气,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该生看了我的手势,便滔滔不绝地向我诉说他的“委屈”,我告诫自己不能急躁,耐心地听他发泄。这样,差不多十分钟后,他的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这时,我对他说:“老师很想帮助你,我们去办公室谈谈好吗?”我边说边慢慢走近,向他伸出手,他终于顺从地把手放在了我的手心里,我拍拍他的肩,一起走下楼。
  接下来我分别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个别交谈,具体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因为该生和别的同学不团结,新上任的班主任老师批评教育了他后,让他把认识写下来,这位学生不但没按时写好交给老师,还与老师顶撞,这让老师很恼火,情急之下,摔了学生的作业本,并指责了他学习和思想品德上的不足。学生认为老师欺负他,不喜欢他,自己的父母也总是吵架,不管他,不爱他,于是他“想去死”。
  通过了解我发现有些老师和学生间存在着沟通障碍。老师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心理也需要疏导。于是,我对班主任除了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教育外,还提出了以下几点加强沟通、促进交流的建议:
  
  一、了解学生
  
  聋哑学生因为语言表达的障碍,有些事情他们说不清,别人又不能完全懂得他们的意思,因而在要他做但他不愿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有时会用发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情绪,脾气一发,过分的兴奋就像决堤的洪水,奔腾呼啸,于是他们往往理智丧失,任凭情绪左右,只顾撒野,一点不留余地。就算是正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总会经历几个情绪不平衡的反抗阶段,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在每个成长阶段也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我们除了要了解、接纳外,也须尽力去配合,弹性运用管教方式,不要坚持孩子必须绝对服从老师。对大发脾气的学生,老师绝对不要斥责或体罚孩子,而应适时进行冷处理,待学生发过脾气过后,再同学生谈心。除了要了解他们的想法,打开他们的心结外,还要教育学生认识发脾气的危害,学会以理智驾驭感情。平时,对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老师应主动地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满足,老师应让孩子明白:凡事必须讲道理,无理寸步难行。
  
  二、尊重学生
  
  尊重和热爱一样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才会对老师打开心房,也才能平心静气地接受老师的意见。老师生气的时候,可以保持沉默,因为无法在那个时候做出理智的判断,应给学生反思的时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下来,让学生先发泄出心里的不满和怨愤,然后再回过头来用正常的心态分析处理发生的问题。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用在这里是最合适不过了。教师应切忌感情用事,一味地压抑学生的表达,甚或打骂责备学生。
  
  三、积极诱导启发学生
  
  孔子曰:“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孩子的认知是从真实的具体事物开始的,他们更愿意顺从真理,不会因为父母或者老师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让聋哑学生了解事物发生的真实过程是每一个做父母和老师的责任。成人的话即使是正确的,也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如果孩子在父母或老师的权威中长大,将来他也会形成强加给别人意志或容易屈从别人权威的习惯。并且强加的意愿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期会造成孩子的一味反抗,会引起更加恶性的后果。沟通其实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语言大约只占了其中的10―20%,剩下的80―90%是由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组成,所以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或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爱,结果将会是不同的。
  
  四、以正面教育为主,激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心灵劳动》中说:“我是这样理解教育技巧的,教育者与自己的教育对象每一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对象的内心活动。这种激励越是细腻,来自儿童内心深处的力量越大,儿童也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成为自力的教育者。”学生作为“受罚者”,最厌恶老师将陈年老帐翻出来,被说得一无是处。故教师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多肯定学生的长处,仔细剖析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再指出改正的方案。还要用无比的耐心宽容学生的错误,告诉学生老师对他充满信心。
  这位新老师在我的建议下,与学生重新进行了沟通。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病人的程序,我们也可以借鉴来教育学生。只有耐心了解了学生真正存在的问题,老师才能正确开出“良药”,准确地排除“疑难杂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