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新课标全国卷的几道典型试题看如何搞好历史复习备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 历史复习应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养成与基础知识的掌握
  
  无论是新课改地区,还是旧课程地区,高考历史重视能力考查已成为命题者的共识。新课改区《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明确将“考核目标与要求”依次列为四个层次: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其能力要求之高,不言而喻。这一点,在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第44题:
  
  4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年),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刺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第44题所考查的内容为唐代第五琦与刘晏的盐法改革,无论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现行各种版本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还是《2010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都没有相关内容。在笔者接触到的本届高三文科生中,不少学生认为本题“超纲”――从表面看,本题确实“超纲”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超纲”。我们对“超纲”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试题是否超出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具体“考点”,还必须关注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与相关试题答案是否需要所学知识。第44题,既没有超出《2010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所规定的能力范围,其设问与答案也没有超出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因此它没有“超纲”。
  
  参考答案:(1)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2)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再看一下第24题和第29题:
  24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29 右图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 )
  A 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 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 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历史新课程高考重视考查学生能力,但并不意味着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不重要。试想,如果考生不清楚西周主要封国及所在地,他能正确解答第24题相关省、自治区的简称源于西周的封国名吗?(该题正确答案为c)如果考生不准确知道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他能准确解答第29题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所反映的实质问题(英国愿与美国和解)吗?(该题正确答案为D)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实际上,《2010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明确规定:“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科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哪一项不需要“历史基础知识”参与呢?
  
  2 历史复习应高度重视“材料题”的训练。
  
  来看一下第25题和第27题。
  25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7 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表2反映了 ( )
  A 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 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 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 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在呈现方式上,除第24题外,所有试题都是清一色的材料题。这些试题所用的材料既有历史上的“原始材料”,如第25、26、29、32、33、34、35题;又有后世史家、研究者和命题人整合的“二手材料”,如第27、28、30、31、40、43、44题。既有一般性文字叙述材料(占主导地位);又有数据统计和漫画材料,如选择题第27、29和31题(没有表格的数据统计)。并且所有的历史材料题在解答过程中,都必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分析、整合,才能获得正确答案。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只做选择题,少做甚至不做非选择题(主要是材料题)的倾向;一定要改变只注意试题答案,不重视思索试题答案是如何来的以及不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等陋习。我们应针对当今高考历史试题材料题(包括选择与非选择题)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材料题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第25题正确答案为c,第27题正确答案为A)
  
  3 历史复习应留意了解重要的历史常识。
  
  第24题是一道历史地理常识题。命题者将河南与河北、湖南与湖北、山东与山西、广东与广西分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一组。本题虽然难度不大,但构思巧妙。考生如果不清楚这些省份的简称,就难以作出正确选择。因为,河南与河北、湖南与湖北、山东与山西在西周时代都有诸侯国存在。实际上,历史常识渗入高考历史试题,始于2007年高考全国高考文综卷I第12题。也就是帝王的“谥号”问题。此后,每年高考的全国卷都有一道历史常识性选择题。凡省市自主命制的高考历史试题也大都仿效,成为惯例。既然如此,我们在历史复习过程中,理应留意当今民间传统节日、重大名胜古迹、传统历史纪年、姓氏、人名、称呼、地名、传说、属相等常识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不过,我们切不可本末倒置,为掌握历史常识而学习历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00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