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空词定位,补词求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 楠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学生当作传授知识的对象,重在教知识,在反复讲练知识点中,达到让学生掌握该知识的目的,往往是学一知一。教师成了倒售知识的小贩,学生成了被动汲取知识的海绵。学生即使学会了一些知识,能灵活地运用它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种教法并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髓。绝大多数学生从教师手里接过来的是“鱼”――教师上课所讲过的课内词语,没有掌握“渔”――判断的方法。
  人们都知道,点石成金的手指远远要比手指点成的金子重要。应当把学生当作一个研究者来看待,传授学习技能应该是教学重点,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技能,自己就可以学习有关的知识了。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这才是教师应倾全力研究的根本问题。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而字词障碍、烦琐的古文语法知识和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少的文言知识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的学生甚至采取了放弃古文的态度。无论什么原因,我们都可以通过有效途径去克服。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大部分学生容易受活用词本身的词义束缚,把握不了活用的真谛,尤其学生对词语的词汇意义掌握得不完全、不熟练。我在教学中也曾经开列了不少规律,但因为太烦琐,学生不是记不住,就是越讲越糊涂,后来我采用了“空词定位,补词求解”的方法,倒有柳暗花明之感。
  所谓“空词定位,补词求解”就是把活用的词设为未知数X。根据上下文判断X与前后词语的关系,以此判断该词语的可能身份与语法功能,然后代入该词,结合该词的可能身份与该词的词汇意义进行求解。下面试举例说明之。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夹在主谓结构之间
  
  例1.秦王X裂商君以徇。
  原处为“车”字,不妨先空出来,不管它是什么,先设为X,“秦王裂商君”明显是一个主谓宾结构,可见所空的X就是个状语。先把X的基本身份定下来了,再带入“车”字,其名词作状语就不难理解了。
  例2.各X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
  “各散”是主谓结构,则插在中间的X,不管原来是什么词,此处非动词即状语。原文X为“鸟兽”,是实词,作动词讲不通,所以是名词作状语:像鸟兽。
  例3.X缒而出。
  “缒”是个动词,X前又没有其他词语,则X与“缒”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可能:一为主谓,一为动词性偏正。原文X为“夜”,“夜”不能作“缒”的主语,当为名词作状语。实际上这句话在X前省略了主语。
  
  二、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形容词放在名词前
  
  例4.曹子X剑而从之。
  两个不同类的名词之间空一个词,这个词必须是动词或介词才讲得通。原文为“手”,原为名词,作介词说不通,此处当作动词“手拿着”讲。
  例5.皆X瓦砾遮道伺之。
  X和瓦砾并列,可知X为动词,代入“袖”,为名词作动词。“袖瓦砾”译作“把瓦片、石子藏在袖子里拦路等候他”。
  例6.以此全其真而X后世。
  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后,可以看出“全”和“真”这两个形容词分别处在谓语和宾语的位置上,我们可以断定“全”是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保全”,“真”是活用为名词,应解释为真性,它们构成动宾关系。分析“而”前后的结构应该是对称的,由此可以断定X为动词,再带入“名”,应为名词作动词。
  例7.卒使上官大夫X屈原于顷襄王。
  “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句子因缺了X这个词,明显不通,且这个词后带“屈原”作宾语,不管X原来词性
  如何,此处必动词,原文X为“短”,故形容词作动词。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放在兼语前
  
  例8.齐威王欲X孙膑。
  带入“将”,发现成为将领的是“孙膑”,而不是“齐威王”,故“孙膑”为兼语,译为“使孙膑成为将领”。所以“将”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9.先生之恩,生死而X骨也。
  单看生死,好像是两个动词构成的并列结构,但因为中间有一个“而”,一般说来“而”是用来连接谓词成分的,生死是一个谓词结构,由此可以推知X骨也是一个谓词结构,X为动词,带入“肉”发现,动词长肉不是主语“先生之恩”发出的,而是“骨长肉”,故“骨”为兼语。因此判断“肉”为使动用法。
  例10.孟尝君X我。
  带入“客”,发现“我”为兼语,译为把我当作客人,因此“客”为意动用法。
  例11.故人不独X其亲,不独X其子。
  代入“亲”:以……为亲,奉养;代入“子”:以……为子,抚养,意动用法。
  
  四、动词作名词:动词放在谓语前作主语
  
  例12.男女同性,其X不蕃。
  句中“不蕃”可以断定是谓语,“其”可能是语气词,也可能是代词。若“其”为语气词,则句中少主语,X当为主语,若“其”为代词,可作定语,亦可作主语,则X可能是主语中心词,也可能是状语,原文X为“生”。联系“生”的本义与后面的“不蕃”(不昌盛),可知“生”当指“所生的子女”。
  不仅词类活用可用这个方法讲解,许多文言多义词、兼类词,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先定位,再定义。
  例13.宋人执而问其X。
  X不管是什么词,必为“问”的宾语,是一名词。这样定位后,补出X原文“以”。结合“以”的本来意义,当知“以”释为“缘故”。
  事实上,词类活用是后人的解说,古人本无词类概念。在古人看来,词语的运用只要符合前后文的语义关系即可。因此,词类活用与一般词义的理解本质上是相同的。据上下文解词,是一切文言词语理解的关键。
  这种“空词定位,补词求解”的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抓住关键,让学生明白文言词语词义解读的基本诀窍:依据上下文定位,结合词语的字典意义进行灵活理解。当然,这种方法只使用于文言词语学习的某一个阶段,当学生理解了文言词语解读的基本实质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语之后,就没有必要再“空词定位”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