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中生物学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宏辉

  摘要: 课外活动是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现,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学习生活得到乐趣。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开启智力、拓展能力,达到在“活动”中学习,在“观察”中发问,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的目的。可见,科学探究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高中生物课程中的课外活动大都无法及时开展,更谈不上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本文从理论根源和时代背景方面阐述了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实施探究学习的必要性。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外活动 探究性学习
  
  一、在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理论根源
  
  (一)国内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探究性学习研究
  探究式教学活动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的兰本达教授在北京举办了“探究―研讨教学法”讲习班和开展实验。受此影响,陕西省于1981年开始进行“诱思探究教学”实验,广东顺德于1982年开始进行“以实验为基础的引导探索”研究等。至于教师个人行为的“探究教学”尝试就更多,截至2008年7月26日,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已能查到346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课题主要是围绕探究性学习来开展的,其中71篇与生物教学有关。但从目前报道的资料分析,论述内容主要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或对探究性活动评价的研究,而专门研究在高中生物学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还没有。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6月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3个必修模块中的活动与探究共有68个;选修1模块中列出了6个专题,专题下设若干研究课题,由学生选做其中5―7个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这些活动、探究、研究课题都突出了科学探究和操作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对源于生活的、身边的、有趣的、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或对学科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科学探究。
  尽管如此,由于受到时间和环境的限制,以及高考中对这部分要求、分值比例低等原因,在我国高中生物学课外活动中探究性学习还没有广泛开展。此外,许多教师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没有吃透,他们还不熟悉、不适应,更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多数教师尚未掌握切实有效地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策略,怕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质量,因而对之敬而远之,或者干脆将课外活动课题改成讲授课题,要么布置一个课题后便跑得不知踪影,任学生自由发挥,不闻不问,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有“有名无实”之感。可见,在我国高中生物学课外活动中探究性学习还没有广泛开展,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指导理论,迫切需要广大一线教育研究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因此,在高中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二)国外关于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探究性学习研究及理论依据
  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主张。“做”即是“探究”,“做中学”就是在探究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就是“探究性学习”。杜威首次提出较为系统的探究性学习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开辟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引起了人们对学生的主体性的极大关注,以及对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反思。
  20世纪中期,萨其曼、施瓦布和加涅等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探究教学进行研究。他们从信息处理过程出发,认为教学与其着眼于知识的掌握,不如注意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并建立了与此种思想相对应的探究教学模式。如,萨其曼提出的“探究训练模式”,强调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展开讨论和对话,通过对话训练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施瓦布开发出的适用于高中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让学生通过模拟生物学家的探究过程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掌握科学方法,尤其是实验方法。加涅在1963年发表《旨在探究的学习条件》论著,为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0世纪末期,《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更是明确提出科学学习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并分阶段详细列出了要求学生达到的不同层次科学探究水平。它提到了科学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外进行的有效途径有:小课题、长作业。要求学生用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完成,是学科学习在课堂外的延伸,是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和延续,是课内知识和实际联系的渠道,是探究性学习完整进行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最有效形式,在理论上符合赞可夫的“一般发展”教育思想。“一般发展”指学生个性的发展,包括智力、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在长作业和小课题研究中,由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做统一要求,对学生发展模式不拘一格,适应不同个性学生的共同参与,学生在活动中能多形式、多方面、多开端地发展。因而它与施瓦布倡导的探究教学相比,更容易实行,对广大师生更具有吸引力。
  于此前后,日本增加了“综合学习”时间,法国开设了“发现途径”、“动手做”,韩国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英、德等西欧国家在中学开设“设计学习”(或“项目学习”)课程。这些形式都可以看成是各国从事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外进行的尝试。
  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正确认识、把握和开展未来的探究式教学实践指出了重要思路,也为我们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在课外活动中实践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以便能更好地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在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宝贵策略。
  
  二、在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时代背景
  
  (一)课程改革的呼唤
  当今世界,生物科学知识增长之快,迫使人们不得不用“爆炸”这样的字眼去形容它,而我们也正不可改变、无以逆转地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知识社会的时代。传统教育中一直信奉的“接受式”、“继承式”、“打基础式”的应试教育方式已严重显现出它们的缺陷和不足:不能把课堂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不是传授假说而是检验假说,不是寻找定律而是学习定律。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启发学生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适应时代需要,这就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到2004年,全国已有约二分之一的初中开始了包括生物课程在内的课程改革,同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已开始了高中的课程改革。
  新世纪生物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探究性学习无疑是比较理想的载体之一。探究性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从事物或现象中发现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收集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设、作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并通过交流、辩论,使学生进一步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
  新世纪生物课程改革的主题是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实践能力。生物学科是涉及面很广的学科,有很多知识的学习需要延伸到课外探究和课外实践活动,课外活动也由于展开面广、创造性强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一系列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举办,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与生物学课外实践活动,也更加推动了生物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可见,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对能力培养的课程回归,是践行新世纪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选择在新课程实施初期便在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索这一课题,希望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学生成长的需要
  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便就没有停止过探究。记得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那种进取心去探索问题。”可惜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身上越发难以见到这种宝贵的品质。而这种宝贵的品质只有在科学的探究活动中,或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形成。
  生物学课外活动范围很广,它包括校园内外、家庭内外、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等一切生物学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更能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身边的生物学”问题为核心,因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或要理解一项观察、解决一个问题的热情驱动去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我创新。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然而,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极大地压抑了学生个性空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主观探究欲望,学生极其需要从封闭的学科体系扩展为知识的生活意义和社会价值,从掌握枯燥、封闭的学科知识延伸为培养起对知识的渴求、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因此,倡导探究性学习,尤其是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回归儿童本性和科学发展的教育追求,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
  (三)教师进步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我们教师要想在新课改这艘航船中掌好舵,就必须认真学习课改理念,并在教学中实践课改理念,积极转变教学思想。
  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所指向的远离了我国教师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将教师尤其是惜时如金的高中教师们引入了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令教师们感到神秘。
  源于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学校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结果、学习评价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要实现这些转变,作为处于教学改革一线的教师自身的成长、转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离开了教师的指导,探究性学习不可能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提升和完善。事实上,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是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难点问题。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为学生“组织程度不等的学习经历”?在学习经历过程中,什么是必要且充分的指导?如何判定指导的程序、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只有认真作了研究并认识、理解和把握了探究性学习的本质,通过组织实施课外探究性活动,方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以及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方能引导学生自己对提出的课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及概括,并得出结论。
  由此可见,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对教学活动尤其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
  (四)本人对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向往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非常恰当地说明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也是我看重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就否定了其它的学习方式,我们应看重的是学生的“学”是否真的主动了,学习方式是否真的改变了。
  当下正值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结合新课程的实践,在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难度、有挑战,但可以作为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主要突破口,我相信有挑战就有成功。在我国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是完全可行的,也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8).
  [2]韦钰,[加]P.Rowell.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
  [3][美]David Jerner Martin.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4]温寒江.课外活动与教学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6).
  [5]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6]王深.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