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语词汇多义化的认知阐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卫晓旭

  摘 要: 英语词汇多义化是语言经济原则和人类认知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传统语义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未能做出令人满意的阐释。为此,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类典型理论和两种认知方式――隐语、转喻,对英语词汇多义化的语言现象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旨在对英语词汇习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英语词汇 多义化 认知阐释
  
  1.引言
  
  词汇多义化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多年来一直深受国内外语言研究者的关注。它展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的数量,它是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简便有效的途径。Lyons(1995)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从未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一般来讲,一个词首次出现时只有一个词义,伴随着人类进一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需要,人们发现原有词汇的不足,通过概念化,赋予已知词汇以新的意义。这是满足人们表达需要的一种既经济又方便的途径,由此,词汇的意义出现了多义化。
  迄今为止,语言学家普遍接受的一词多义被定义为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Taylor,1995:99)。一词多义现象是词义历时发展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以意象图式为人的认知心理基础,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范畴化、转喻、隐喻等的作用。多义词的词义构成了一个由语义链连接的范畴,其中的核心语义使该范畴的类典型词义范畴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新成员不断从已有成员中衍生或分裂而出。在词义范畴扩展的过程中,新成员的衍生、已有成员的分裂主要是通过转喻和隐喻来实现的。转喻和隐喻是词义扩展的两大认知工具。
  
  2.多义化的传统阐释
  
  2.1传统语义学理论
  传统的语义三角理论认为语言通过概念和指称关系反映出客观世界,认为概念是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自然联系,不受人认识事物的方式的干预。但是其观点在阐释多义化的问题时未能回答同一个词如何同时与多个客观事物对应,以及这些不同对应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语义成分分析法试图解析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规则,即语言结构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分析法主要针对的是单个词项意义成分的进一步分析,研究的是一个词项内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多义词的衍生义项的意义来源并不是语义学理论研究的目标,因此这一成分分析法并不能为多义现象的存在提供充分的理据,无法区分同形同音异义词与多义词之间的差别。所以,无论是传统的语义三角理论还是现代的各种语义理论,都不能回答为何会产生多义现象及各种词义之间的关系。
  2.2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义学家Lyons和Cruse等对一词多义现象做了许多研究,他们发现辐射和连锁是导致词汇多义化的两种途径。这就区分了一词多义,并从语义特征的角度来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即语言形式与其所指的外界实体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对应联系,音与义之间的联系也是任意的,符号的读音和意义的最初形成具有任意性。但是多义词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世界认识不断发展的需要,这些新的词义是建议在已知词汇的基础上。李瑛、文旭(2006)认为,“由于多义词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词义的拓展就不再具有任意性的特征”。翁碧琼(2007)认为,多义化是人类认知的结果,是社会、文化、经济等发展的产物。结构主义虽然在共时层面上对各义项的关系作了一定分析,却未能在历时层面上对多义现象底层的生成机制进行解说,忽视了词汇意义的历史发展与人的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隐喻性思维在一词多义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多义化的认知阐释
  
  3.1类典型理论
  世界是由不同性质、形态和颜色的各种事物组成的,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会对其进行分类。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范畴不是以一套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来定义的,它是围绕一个原型,通过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形建立起来的。每个范畴都有一个原型,也称为类典型,类典型理论是范畴理论的核心。Lakeoff和Johnson认为,人们可以根据范畴中的原型来完成与该范畴相关的推断和联想。凡范畴化的产物就是“认知范畴”,也就是“词”。最能代表该范畴的事物即原型词义。
  典型理论可以用来对多义化进行解释。如,head这个单词,head的中心意义是“头,头部”、“钉子或锤子的一头”、“水龙头”、“首脑”等都是由其原型意义扩展出来的。从典型角度对词汇多义化进行分析,原本孤立的几个意义就被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词义以中心意义即典型意义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最后到边缘意义,这与传统的观点有很大差别。
  3.2隐喻和转喻
  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人类的认知模式,即隐喻和转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说话者为了表达某种新信息,发现原来词汇中没有传递新信息的词汇,于是选择了某一个旧词来表达新的意义。因此,多义化与人类的转喻和隐喻性思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Lakeoff(1987:13)认为,“一词多义起源于不同认知域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转喻和隐喻思维来扩展词义是人类的普遍认知能力。当词汇意义以隐喻思维衍生的时候,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相似性”;当词义以转喻思维衍生的时候,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邻近性”。隐喻词义是由于功能或形态上相似而得到,它体现了认知心理学上的相似性原则。转喻词义则是以局部代替整体或是凸显某一特征而得到的,跟原型意义属于同一个域内的映射。李瑛、文旭(2006)研究发现,隐喻在词义衍生方面的作用比转喻更为突出,多义化的产生主要是建立在人类的隐喻性思维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相似性增加词义。但是隐喻建立在转喻的基础之上。人在思维的过程中,隐喻与转喻是交融在一起的,不能将两者截然分开考虑。从上面的义项排列中可以看出,转喻一般先于隐喻出现,这主要是由于转喻本身是一种比隐喻更为基础的认知思维方式。
  多义化可以通过范畴中原型意义的延伸及分裂来实现。隐喻不仅仅是人的一种认知能力,而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一词多义的根本性发生理据,在隐喻发生过程中,基于源喻和目标喻之间的共享属性,以实喻虚。源喻和目标喻之间的映射具有自由发射性。映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视角切换造成了意义网络的错综复杂,多义词的各个词项之间由此可能会出现多义化。
  
  4.结语
  
  本文从认知角度更好地对词汇多义化进行了分析和阐释,而传统的研究方法仅仅局限于语义学的范围,强调人类的语感,指出语言知识结构和规则形成了一个自治的模块,而忽略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尽管现代语言学鼻祖索绪尔指出一个词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是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任意的,是有理据的。认知语言学的类典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理论使得看似无联系的词汇诸多意义联系起来,从而来探索一个词的多个意义之间存在着的认知理据。此研究也表明,人们在学习词汇意义时,以一个词的中心含义(原型)为基础,根据认知规律,推导出该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这将对英语词汇习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Leech.Geoffrey.Semantics.Harmondsworth,Middlesex:Penguin,1974.
  [2]Lyons.John.Seman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外语教学,2006.5.
  [4]林正军.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9).
  [5]赵艳芳.语义范畴与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0,(3).
  [6]左婷婷.英语多义词的传统和认知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