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良镇 钱小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企业员工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工作压力逐渐加大,同时企业员工体质健康水平也有所下降。而体育作为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应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带来的工作环境的复杂性、职业的多样性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技术的高智能性、高强度性,需要职业人具有相应的身体素质水平和职业社会适应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此外体育还可以发展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属性,可以补偿由于单一劳动方式对职工身心的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一般健康水平,还担负着学生为形成劳动技能所需的身体素质和补偿劳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消极因素对身体造成的损害的重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育的机理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身体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当使年轻人在参加生产活动时,能够迅速地了解工具、掌握工艺、适应生产条件。但是,这一切只有在他们具有职业需要的身体训练水平,具有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能够灵活节省地完成必须的动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体育锻炼对人的肌体有着良好的影响,系统从事身体锻炼的人很少生病,对生产活动的适应比一般人快,能够态度正确、意志坚定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一般身体训练水平与顺利适应职业需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为了顺利地掌握专业技能,必须发展某些具体专业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在劳动过程中也发展和提高着与职业技能相关的素质和技能。因此,有经验的车工工作起来就比年轻的等级运动员有利得多。但在劳动过程中这些素质要达到所需要的水平需要靠年复一年的努力。此外,年轻人在适应工作阶段由于较低的身体训练水平,常常会导致他们从所选择的职业中改行,或者延误工作进度,造成损伤和残疾。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的手段,可以采用一般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动作,以及根据职业运动的特点进行改造和专门设计的练习,针对性地训练对于职业必要的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正是这些练习直接决定着具体职业活动的效果。高职的体育课程设置应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运动训练,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知识;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在此基础上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肌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由于职业的不同,运动行为的特征也是有差异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注意开发学生的运动行为,实现动作的精细度,降低劳动损伤率,提高劳动效率。目前,欧洲流行“新体育”,澳大利亚流行“澳式体育”,日本则有人提出“托罗普斯运动”,均是力图通过改变、修正原有项目的规则与条件,使这些运动项目的难度和运动负荷降低,使之适应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兴趣爱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在时间上、空间上、组织形式上应实现重新组合、重新开发,开设多种运动项目,对运动项目和运动技术进行分化和重组,创造新型的体育项目,对正规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学生需求的运动项目,进而达到开发学生运动行为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想
  
  1.完善高职体育常规课程
  (1)是必修课。体育必修课教学内容过于“统一”、教学过程过于“规范”、教师对学生过于“捆绑”,均是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根源,也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给学生主体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扩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时的自主选择性,必修课要打破专业和年级、班级界限,按项目分级别教学,使课程的针对性更强,使学生的认同感、兴趣更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自主选课程要分为各种层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课。必修课内容的设置可以根据学校人、财、物的实际,安排学生喜欢又能够开展的运动项目。
  (2)是任选课。任选课从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出发,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提高专项技能。体育选修课的设置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实行“三自主”选课(即自选项目、自选时间、自选教师)。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开设体育文化欣赏、民族体育、裁判、娱乐体育及新兴的拓展类项目,各种课程又可分为普及和提高两种档次。
  (3)是职业技能运动训练课。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对体能的需要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针对在职业劳动中人体局部重复操作的负荷强度,选用对应肢体活动的保健体育教学,使身体全面协调发展。如机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除了搞技术设计外,还可能长时间站立于机床前工作,经常接触各种一定重量的机械零件;纺织专业的学生经常要站立操作,进行一定的手工或电动裁剪。在体育运动训练课中,就应结合这些专业要求,发展学生肩带肌、躯干肌和脚掌力量,发展一般耐力和下肢静立耐力,增强上肢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加强目测力和注意力的培训。又如建筑专业和美术装璜专业,都有高空作业和在特殊环境下的创作与工作过程,这对人体的平衡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在体育运动训练课中,必须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增加有关实践性的练习。
  2.丰富课外体育活动课程
  以“课外运动俱乐部”为基本模式,注意群众体育运动的新热点。在俱乐部及选修课的基础上纵向深入发展,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吸引有兴趣浓厚的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俱乐部是高职院校学生今后课外锻炼的主要形式。它的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体育活动的课堂,组织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组织校内、外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各个俱乐部可以有自己的组织章程、会员、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等等,形成一系列的规范,有利于俱乐部的长期运作。辅导课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教师在辅导课上进行技术指导和答疑,消化巩固和提高课内所学内容。由于现在高职院校学制的压缩,体育课内学时相对缩短,对一些项目来说,学生要想真正掌握,必须进行课外辅导。《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学校除安排体育课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作息时间安排15―25min的大课间活动。
  3.发展校外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之间的交流,在形式上,可以学生自发组织,也可以以学校体育组织的名义进行;在内容上,可以根据双方的实际需要进行交流。开展校级体育协会与地方体协之间的横向交流,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扩大社会交往,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这种灵活的校外体育活动交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展灵活多样的校外体育活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极为重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