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方法培养 激发创新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伏洋
摘要: 本文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了分析。
关键词: 中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创新,就是在已有知识所提供的信息的各种组合中选出最有价值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面到来的时代,世界范围的竞争主要是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笔者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浅见。
一、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设法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心理相容的周边环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气氛。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新课开始时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圆,设问:“哪个圆的面积大?想一想,圆的面积大小会与什么有关?”学生凭直觉得出“圆的面积大小与半径有关”。教师隐去一个圆,在另一个圆上画出一个以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又问学生:“你能猜猜圆面积大约有多大吗?”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启发,作出了各种猜测:圆面积小于4r2,大于2r2,为3r2左右。
二、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创新火花
有时在教学中一个小小的改动,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联想,开拓思路,启发他们探求多样的解法,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例如:苏科版第七册教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怎样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实践经验,有的想到剪纸――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一侧剪出一个图案,展开后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想到扎眼――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一侧用大头针扎出一个图案,展开后得一个轴对称图形。
一个小小的改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维舞台。
三、分析解题过程,培养批判思维
任何创新都是对前人或别人的观点的否定与超越,如果没有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要实现这一否定与超越是不可能。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别人已经做好的,即使是对的,也可能不是最好的,更何况有时是错误。我们只要善于从批判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就可以加以改正、改进、发展,进而创新。下举一例即可说明。
例:已知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右边,表示数b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且a绝对值大于b绝对值,试比较a、b、-a、-b的大小。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不易想出正确的结论。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图,在数轴上标出数的点,然后启发学生能否把表示-a,-b的点也表示在数轴上?若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很快能根据相反数的性质在数轴上标出表示-a与-b的点,位置关系就确定了,数量关系也随之确定,学生对此易于掌握。
四、发挥合作优势,让学生能创新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和纸按组活动,发挥合作优势,互相议论,动手操作学生先后得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组首先剪了一张梯形纸片,再沿着两个对角剪成两张三角形纸片,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过剪开对角的顶点向对边所作的两条高都是梯形的高。可得梯形面积=下底×高÷2+上底×高+2=(上底+下底)×高÷2。还有一组先把梯形上下对折,折出梯形腰上的中点,然后按照上图所示,剪下阴影部分,并拼成一个三角形。从上图可以看出,把梯形割补拼成三角形。虽然形状改变了,但原来梯形面积的大小没有变。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因为三角形面积=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通过合作操作,学生既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又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方法。
五、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比如“多边形面积整理复习”时,引导学生提出这样问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否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必须结合中学数学学科特点,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状况和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担负着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光荣使命,又加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师生只有全面配合、积极试验、逐步渗透,才能教学相长,从而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民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健.浅谈创新意识教育与个性培养.数学教学通讯,2004.4.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