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鄂福浩 李 杰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能够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思维。以下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新课前,先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物体形状相近,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体,归类、比较、总结,从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让学生寻访、发现、观察空调的支架、自行车、课桌椅等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从而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及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教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节探讨闰年、平年的判断方法时,教师先让学生从年历上任意说出几个不同的年份,然后能立刻说出是平年还是闰年。许多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你是怎样知道的?”一种渴求知识的欲望流露在每一个学生的脸上。此时教师把判断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讲给学生听,无疑会收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适当的障碍或悬念,营造出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三、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观察物体》一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下面是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段:
师:同学们玩过积木吗?今天我们就要在玩积木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学生兴奋地期待着。
师:这是四个零件,用来建造楼房模型的。你们能用这些正方体零件搭出不同的模型吗?
学生四人一组展开活动活动过后,展示不同的作品。
师:同学们。让我们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这几个不同的方位来观察这些楼房模型,你会发现些什么呢?
学生独立观察,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
师:我们已经发现从同一个方位去观察几个不同摆法得到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那如果我想从正面看到两个横着摆的小方块,可以怎么摆呢?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尝试摆法。
教师组织学生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
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使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变“苦”为“乐”,数学教学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