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倾听《悲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在朋友那儿听了柴可夫斯基(1840-1893)的一曲《悲怆》。在伤感的音乐声中,我浮躁的心情渐趋平静。
   我完完全全被他那惊心动魄的悲剧力量震撼了,尤其是旋律中所含有的感伤色彩,以及富于俄罗斯民族的浪漫情调和晚期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特征的东西,更让我不能自已。
   交响曲第一乐章以慢板开始,低音大提琴以很弱的力度伴随大管演奏着呻吟般的旋律缓缓而来,这时序奏的主题出现了―――著名的叹息音调,反映人生沉重苦难的主题。第一乐章由慢板渐变成不很快的快板,第一主题以快速的音流出现,给人的感觉比较急躁。紧跟着第二主题也出现了,美丽哀愁的旋律滑了出来,主奏中提琴的重复让人想起蓝天、白云、绿地、奔跑的绵羊―――美丽的家乡,还有难忘的童年。
   接着,第二乐章以温雅的快板奏起,第二主题的叹息音调也出现了,迂回的低音隐约把人带到了黑暗中,这仿佛就是“老柴”敏感而矛盾的个性的写真。因为他同无数艺术家一样,常常陷于矛盾中被自己情绪弄得疲惫不堪,即使外出旅游也不能放松。
   第三乐章是活泼的快板,没展开的奏鸣曲。第一主题快速奏出,有时充满生气,有时又神秘莫测。渐进的第二主题倔强有力,如同军号。这与“老柴”的情感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老柴”个性孤僻,喜欢独居,在37岁以前一直没有结婚。随后他几乎同时认识了小他九岁的安东尼娜和大他九岁的冯・梅克夫人。他有点被安东尼娜执著的追求精神打动,然后以闪电般的速度与其结婚。谁知婚后“老柴”发现她对自己的音乐一无所知,结果这场婚姻以失败告终,“老柴”的身心也因此而受到重创,从此再没有结婚。
   就在老柴痛苦彷徨的时候,冯・梅克夫人从精神到物质给予他莫大的关怀与鼓励,让他游历西欧,摆脱世俗的纠缠。他很感激冯・梅克夫人,说:“是您给了我继续履行艺术家天职的可能。”冯・梅克夫人致信“老柴”:“你越使我着迷,我就越怕同你来往。我更喜欢在远处思念你,在你的音乐中听你谈话,并通过音乐分享你的感情。”他们俩这种柏拉图式的情感保持了14年。
   第四乐章以哀伤的慢板奏起,叹息音调渐进,第一主题的出现预示着人生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免的死亡。14年后,冯・梅克夫人宣布破产离开了“老柴”,其实并非是真的破产,而是为离开找借口。后来“老柴”知道了实情,陷入了极度的尴尬与痛苦之中。他默默地搬到另一所房子里咀嚼人生的辛酸。他极度不满沙皇的黑暗统治,可面对现实又无能为力。他不断地在哲学与宗教中寻求答案,结果更加绝望。就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年多里,他创作了内容深刻、形式完美的《第六交响曲》即《悲怆》。
   明朗的第二主题渐进过来,急速的旋律活跃在周围,然而这种抒情没多久就听到一声锣响,随之严峻的葬礼气息滑出,悲怆绝望地散发出来,仿佛有呻吟、啜泣及对死者的安魂祷告……交响曲在悲伤中终结。
   然而在音乐结束的那一瞬间,一种生存的欲望和生存的快乐又那么强烈地表现出来,好像要把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转变成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老柴”不愧为擅长心理描写的艺术家,他的音乐表现细腻而富有诗情,怪不得列宁那么喜欢这首交响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8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