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论述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和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徐睿琛(197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务处,讲师;牟占军(1963-),男,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1-0103-02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
  自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即成为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指使用网络对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建设与管理,集中体现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需要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初衷之一,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通过网络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开放程度,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2.课程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之“精”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以网络为平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师生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学生可更加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教师可适时公布课程通知,安排答疑,将大班教学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高效。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可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可在课程大纲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部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获得发展,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能够因材施教。
  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高等学校均积极开展了国家、省市(自治区)和学校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且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各校一直以来努力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即认识到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搭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使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之一,以网络为依托,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助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设计不够合理,功能不强
  当前的精品课程网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由学校统一搭建专门的建设平台,有的建立在院系信息平台上,有的则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以上几种又往往成为申报高级别精品课程一蹴而就的临时行为,功能单一,缺乏整体规划,硬件设备性能不高,未能与网络教学等相关资源平台联成一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内容单一
  多数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局限于“负责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建设规划”等基本的介绍性信息,或是“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课程材料的简单堆积,涉及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质性内容较少,有全程授课录像的课程更少,且各类信息更新率低。
  3.教学网站及资源利用率低,应用效果不明显
  一方面,有些高校对外设置本校精品课程网站的登录权限,严重削弱了资源的共享力度;另一方面,缺乏对精品课程网站的宣传和推介,致使本校教师不能充分利用其功能以完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学生更是闻所未闻,何谈利用其改善学习效果。
  四、加强和改进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措施
  1.科学设计和开发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功能强大、设计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这就要求在“系统化”、“以人为本”和“安全稳定”原则下进行设计与搭建。系统化原则是指由学校统筹规划,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整体设计,使其不仅与已有的信息应用系统实现数据耦合,同时保留各种通用接口,成为一个可扩展的开放系统,搭建由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素材库管理和互动教学交流管理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综合平台,从而有效整合和共享各类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以人为本原则是指,该平台应从教师、学生等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其需求,一方面通过拓展和强化平台功能,使其涵盖课程展示、教学活动和课程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简化操作,提供清晰、友好的人机界面等,为他们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安全稳定原则是指,建立与平台系统配套的安全服务机制,通过分级管理、专人维护、用户安全注册、数据定期备份、设置防火墙和配备安全性能高的服务器等安全保密措施,保证平台的有序运行。
  2.将网络建设贯穿精品课程建设始终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将网络建设常态化。首先要强化网络的媒介角色,即不仅要求课程的申报、评审通过网络进行,还要通过网络平台对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成果进行检查、评估和监控,将网络作为精品课程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次要将网络建设本身明确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之一,作为申报评估、阶段评估和鉴定评估等各类检查评估的观测点和重要指标,从而在机制上为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提供动力,避免“重申报轻建设”、“重一时突击轻持续发展”等现象的发生。
  3.加强宣传和专业化培训,深度利用网络平台
  为使网络教学平台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得以充分利用,并将课程建设与网络建设相统一,应重视和加强宣传、培训环节。在教师范围内,首先要通过宣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建设的必要性,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熟知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展示课程建设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培训开展得更加专业和深入,引导广大教师通过加强对课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研究,合理、充分地利用平台功能,从而使网络成为辅助与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手段。如借助网络呈现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实现突破时空限制的仿真模拟;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建构自主、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实现个人学习、小组协作与大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建立长效的网上评价与反馈机制,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和同行同伴互评相结合,实现教学活动的动态与交互。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在学生范围内的宣传,引导他们主动利用教学网站,借助网络提高学习效率,拓展信息来源,在高效完成课程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和素质方面的长足发展。
  五、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网”为手段,“人”为主体,避免舍本逐末
  当网络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力量渗透到传统教学活动中,并能够有力地弥补其中的致命不足时,应当理性地看待,以免走向另一个极端。网络建设应以落实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生为本,以使学生受益为落脚点;另一方面,网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之一,不能完全依赖它而忽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人―人”交流以及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人翁角色。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将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力求达到高效率与人性化的完美结合。
  2.应将网络建设的重心放置于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上
  资源共享固然是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重要目的,然而,资源之所以有必要共享,是源于其“优质性”。何为“优质”?“优质”是持续不断地优于他人,始终在流动中占领制高点。而网络恰恰为这种优质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不断更新发展的动力,必须通过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来保证网络资源的优质性。因此,网络建设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所谓“展示”,它的更深刻价值和内在动力来源于课程本身的自我监控、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3.网络建设应与课程特点相结合
  对于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期待是呆板单一、千课一面的,还是形式多样、百花齐放的?答案无疑是后者。这是因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的课程或在目的、或在内容、或在方法上存在着的差异决定了相应的网络建设必定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应当允许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网络建设方案,鼓励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的课程通过网络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评价指标中,应明确将网络建设能否反映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即网络建设是否具有特色)作为考察点之一,从而在鼓励网络建设个性化的同时,提出相应的质量标准,真正将个性化与统一要求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会杰,等.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
  [2]余春梅,严文.关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3).
  [3]孙恩涛,李朝品.构建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建设本科网络精品课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20).
  (责任编辑:麻剑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6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