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语隐喻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就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的延伸,隐喻认知对多义词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就英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提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隐喻能力”以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
  关键词:隐喻;认知手段;一词多义
  作者简介:周双(1964-),女,甘肃泾川人,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浙江 绍兴 312000)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7-0190-03
  
  一种语言的词汇经常是它所代表的语言的文化和历史的缩影。它与人类认知和人类思维密切相关。所以,语言词汇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语义网络结构。意义是词汇的核心,词的语义是动态的、不固定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符号的一词多义就形成了。一些语言学家认为一词多义的意义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语义扩充的特殊机制发展的,而且各自价值的所有联系是合理的。同时,胡壮麟已得出结论:语言符号的一词多义得益于隐喻的创造。
  隐喻的传统理论把隐喻当作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修辞。但是,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更重要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正是认知活动,人类才能在一个领域内使用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种经验。
  本文着重分析在认知观中语义扩充机制对语言符号的一词多义的重要影响,希望能为隐喻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出有益的解释,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汇。
  一、隐喻和一词多义的关系
  1.隐喻的形成和理解
  人类已在很早时候就学会找出两种事物所拥有的相同的特征和属性,那么怎样突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通过抽象的属性加工来表达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就是为此使用属于其他表示的词,所以它是形成隐喻的思维方式的过程。突出的相似性是人类洞察力的结果,且这个结果是基于人类经验之上的。人类感知到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认知机制也是隐喻形成的原因。当语言还没有发展的时候,人们对隐喻的选择是被语言发展的规则所驱使的,语言发展的规则需要词汇的不断的增加和意义的丰富,以便语言不断被改进。最理想的语言应该是每个词的意义是清楚的,没有不同的意义。但是,不可能有这种语言,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记住每个词如此多的意义是不可能的。
  在研究隐喻形成的过程中,人们不仅研究有关隐喻性理解的外在因素,而且关心隐喻的内在机制。莱科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个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另一个事物或经验。通常我们为了使抽象的事物更容易理解,用更具体的事物来谈论抽象的事物。隐喻是普遍存在的,它在我们的语言和思想中。事实上,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是建筑在隐喻之上的,所以,在语言中使用的隐喻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真正起作用的事物是被隐藏在概念系统中的概念隐喻。
  2.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通过认知手段从发自内心或基本意义到其他意义的延伸。任何语言的词汇对客观世界来说都是缺乏的,对人类的内心世界是相对复杂的。所以,为了有效地进行交流,人们总是从已存在的词汇中借用一些词汇来描述类似的形状、功能和概念,这只是一个暂时的替代物。这种现象在科学界更为常见。例如,“初期”指的是事物的早期发展阶段,“病毒”指的是计算机病毒。如果这些表达被其他语言的使用者认可,它们将被传播开来。所以,它对这个词来说将是一个新的意义,那么这个词就变成了一词多义了。
  有两种意义扩展的方式,即辐射和串联。前者指考虑它的基本意义的含义或作为中心的要点,其他派生物的意义自中心到周围辐射,派生物的每个意义与中心意义有关。例如,“头”引起了思想、首领和来源的感觉;后者引用了引起第二种意义的第一种意义的感觉,然后形成了来自第二种意义的第三种意义。这个词的最终意义甚至似乎与第一种意义无关,意义以线型的方式延伸。可能有一种被用在意义变化中的两种方法的综合。
  3.隐喻性认知对一词多义形成的影响
  (1)隐喻性认知和一词多义的形成规则之间的关系。隐喻是一种建立在人体的自然经验之上的认知行为,自然经验来自于我们与环境的身体接触。在传统理论中,隐喻被认为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问题,但它也是修辞学上的问题。它主要被用于文学,特别是在诗歌上。亚里士多德的比较理论和昆体良的代替理论似乎把隐喻当做一种修辞方式,他们认为它是语言的装饰且对传统语言规则来说从形式到结构是变化的。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莱克夫和约翰逊)表达了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是无所不在的。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中。本质上,人类用于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在隐喻的认知机制中,一个认知领域被部分地映射到另一个认知领域,后者因为前者被部分地理解。前者被称作源领域,后者被称作目标域。通过映射,为了达到理解的目的,人们在源领域和目标域的概念域之间产生了关联。所以,各种类型的一词多义已被形成。
  (2)不同种类的隐喻对一词多义形成的影响。根据经验主义基本原则的标准,有三种隐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1)结构隐喻指使用一件事情去谈论另一种概念的隐喻,或者借用来自其他领域的特殊概念。
  例(1)她攻击我的论据的每个弱点。(她打垮了我的所有论点/我们已驳倒了她的所有论点且她没什么更多可说的。)
  这些基本表达来自于同一个基本隐喻“争论是战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能使用战争的语言来谈论争论,然后它可能会赢或输。与你自己争论的人被称作对手,另一方面,站在保护自己观点的立场上互相攻击的人,可能是攻击的或互相攻击的。尽管争论和战争属于非常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口头的争论,另一个是武装的斗争。它们是属于不同的行为,但是人们习惯于通过谈论战争的方式来谈论争论,所以,意义已经被丰富了。
  2)方位隐喻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在活动中物理位置变化的方向。方位隐喻是对概念给予方向,“向上”和“向下”是在所有方向的关系中最常用的。
  例(2)汤姆这些天的确是消沉的。(美国梦是每个人都有爬上去的平等机会/他是处在他职业的顶峰。)
  从以上例子可以发现“向上”或“高的”代表好的,而“向下”或“低的”代表“坏的”。因为当人活着或健康的时候,是站着的;一旦生病或死亡,身体就不再能够站立接着会倒下。所以,有这样一个基本隐喻:健康和生命是向上的,而疾病和死亡是向下的;向上越多,而向下越少;幸福是向上的,而悲伤是向下的。一词多义从应用延伸到方位隐喻是极其普遍的。
  3)本体论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关于本性的存在的。本体隐喻是与我们周围的事物和存在的事物相联系的。一般而言,它通过表达本质的词表达一个抽象的概念。
  例(3)他没有任何他自己的想法。(他只是在重复其他人所说的话。)
  对外界的感觉和经验已为人们提供了理解其他问题的基础。人们可以应用人类的存在物来理解非人类的事物,反之亦然。因此语言变得生动,意义变得丰富多彩。可以从以上语言的分类中得出结论:人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隐喻,但是很少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做。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隐喻已大量地构成了概念系统,而且决定着如何使用语言,然后它变成了一词多义的丰富来源。
  从相同词的不同意义的关联中得出结论,一词多义不仅是经济原则的结果,而且是隐喻认知的产物。它的确是因为隐喻认知使用了相似的想法,这个想法似乎与所谈论的事没有联系。最后,为了解释、评价和表达人们关于客观事实的真实感觉和情绪,人们使用了两个事物的混合体。隐喻的创造是有利于语言符号的一词多义的,隐喻认知在一词多义的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隐喻已经被视作一个专门的主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
  4.隐喻对一词多义的贡献
  在语义学转换的过程中,隐喻提供了一个意义扩充,创造了一词多义的平台。乌尔曼认为,隐喻是创造意义的主要动机,它是表达的机制、同义词和一词多义的来源、强烈感情的释放和弥补词汇不足的方式(乌尔曼)。根据乌尔曼的解释,隐喻有这些特征的原因是隐喻的表达有能力集中明喻的表达。
  例(4)阿基里斯是个狮子。(阿基里斯像一个狮子/阿基里斯像狮子一样勇敢/阿基里斯是勇敢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能看到隐喻对一词多义的贡献不仅受限于意义的集合,而且社会交际和生动的表达需要一词多义,隐喻性的思考和认知决定了一词多义的方向。社会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变化转向隐喻的表达,并且提供了一词多义出现和发展的可能性。在时间和社会团体同意的条件下,语言的意义从一个到两个,两个到三个,随着不断地发展,语言的含义可能是无限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隐喻不仅为一词多义设置了机制和发展方向,而且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密切和普遍的关系。如果我们希望接受考威塞斯的观点,甚至可以说除了这个词的原始意义以外,所有的意义都是隐喻性的。这个观点是与这个词的隐喻性意义的普遍性相一致的。不幸地,人们通常易于忘记普遍性的存在,当谈论它的存在,重要性和对策的原因时没有提到它。从某种意义上说,莱克夫和约翰逊关于概念隐喻的发现是实质。由于语言的个人特征和社会特征,本文不仅是关于隐喻,而且是关于解释一词多义的出现和发展的。
  二、在一词多义中的隐喻性思考
  1.隐喻是一词多义的主要原因
  一词多义是在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词的多义是由于隐喻性的表达,而且是普遍的。它证明了人类语言的经济原则,意义的发展可以被延伸或收缩。但是,从逻辑上,一般的变化是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这样能减少通过更多的意义给同一个词数量,并减少人们记忆的负担。词汇的多种意义是无法阻碍的,它是一个简单的、满足人们对世界的意识的有效的方式,好于造字、构成和外来语。
  一些语言学家指出,几乎可以确定没有只有一个意义的词,现在不是之前也不是。所以,语言使用者经常使用隐喻为表达的需要增加新的意义。人们经常使用一件事情来描述另一件事情,且通过与不同种类的相关的事情来发现相似性。隐喻大大丰富了词的意义,有如此多的词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意义。一词多义是意义发展的基本阶段。词的原始意义和派生意义一直共存,所以一词多义被形成了。例如:
  5)他是英语系的头。(他正在洞的入口处等你。)
  在第一句中的“头”不再表示人体的部分,而这个最高级的器官被用于表示在一个群体的地位中人类的角色。在第二句中“入口处”的原始意义是“嘴”,“嘴”是人们用来吃和谈话的器官,通过隐喻的使用,它变成了可接受的意义。人们也明白“口袋”和“瓶子和隧道的口”就是指“事情的开始”。
  2.隐喻动词
  动词描述世界的存在、运动和联系。它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它是具体的因为它描述了现在的生活和活动,它是抽象的是因为它没有清楚地表明某事,而只意味着类似的行为和不同事物的特性。以普通动词为例,我们可以通过任何语言的学习来理解动词的隐喻特征,的确是因为动词的隐喻属性人们才能说“星星睁开了眼睛”、“太阳露出了笑脸”、“花正在盛开着微笑”。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提供了依赖于形成隐喻的新的意义的空间。在所有词性中,动词具有最有力的搭配功能。例如:“熔化”不仅意味着“冰和雪”的融化,也意味着“兑换现金”;水能结冰,资本账户也能冻结,这就有了“冻结资金”、“冻结账户”的表达;“开”通常表明容器的状态,它也可说成像“打开盒子”的意思,但是物体经分类之后,建立了家族的相似性,我们也可以有一个新的意义的搭配。我们也可以说“开会”、“开路”、“开火”和“开始谈判”等。
  成语意义的隐喻使用是非常普遍的。词索提供了动词意义转变的可能性。在分别使用动词的条件下,不断增多的形成动词的词索将改变原来的动词意义,以适应新情况的要求。例如,“看”起初就意味着“去看”,但是在特殊语境下为了表达的需要被加入了一些词索。因为隐喻性的思维,成形的短语能表达不同的意义,如:“观察,调查”;“照顾,关心”;“看穿,浏览,温习”;“看不起”;“回顾”;“盼望,期待”;“尊敬”。
  3.隐喻在名词中使用的现象
  汉语绝大多数由名词构成,人类语言交流与名词是不可分离的。因为语言是基于他们自己经验认知的结果,它的创造和使用不能与人类器官的名词相分离,且这些词属于词的分等级的领域。许多人类器官的词被频繁地使用并且容易形成隐喻性意义。
  颜色的名词是人类重要的认知目标和领域,在掌握了颜色的基本类型和特性后,人们在认知其他事物的表达上设计了颜色的名词。不同的语言给予颜色的词不同的文化意义。有“绿手指”(种植大师)、“蓝色的血”(贵族血统)、“紫色的心”(在美国授予受伤的士兵的紫心勋章)。
  从根本上讲,这些词的意义扩充和详述是具有隐喻的特性的。正是隐喻性思维在联系意义的不同领域和方面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隐喻性思维的类比规则建立了意义和认知的关联区域。
  此外,形容词、副词被经常用于隐喻用法中。例如,“顶部”的原来意义可能是任意的,但是“以全速”、“最好的”决不是任意的。正是隐喻性思维扩展了这个意义。
  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正如在以上内容提到的,隐喻是一个发展词汇的重要方式。我们都知道,英语不仅在词汇上是丰富的,而且几乎每个词有许多意义。所以对学生来说,机械地记住所有这些意义将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学习了一词多义中不同意义之间的隐喻联系,我们将会自然地提高词汇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所以,现状是隐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而这又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被忽视,学生们总是常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词汇。
  此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使用隐喻来加深对词的理解。人类语言是极其丰富的,且无数的句子每天出现,词汇只在特定的句子和语境中是有活力的。机械的和片面的理解将毫无疑问地会阻碍对句子的真正意义的理解。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使用隐喻来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例如“我不是让我的心统治头脑的一个人”,它在字面意义上是费解的,但是如果我们用隐喻来解释,让学生理解“心”和“头”代表着“情绪”和“理智”,这样学生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不是一个让“情绪”战胜“理智”的人。以这种方式,学生不再学习孤立的词汇,而是一种新鲜的表达方式,也是学习真正英语的本质。
  四、结论
  总之,隐喻作为人类思考和认知世界的手段与词汇是紧密相连的,且把词义的隐喻扩展到了学习新的词汇。理解词的隐喻表达意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隐喻认知理论能为教师提供一种方便有效的方式来解释更深层的意义。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能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意识到词汇的多种意义的隐喻联系并且培养学生隐喻的能力、隐喻的意识,理解怎样应用隐喻策略。他们也能利用这种联系收集词的多种意义,系统地、有效地理解词汇。
  一词多义不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而且也是隐喻性认知的产物。因为利用了隐喻认知的相似的思维,使事物好像没有联系到同一水平,利用这两种事物的混合来解释、评价和表达人们关于客观事实的感觉。语言认知在多种词的形成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隐喻已越来越多地被视作被研究的专业领域,在学习和应用上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Kovecses,Z.Metaphor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Lakeoff,George & 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Press of University Chicago,1980.
  [3]Ponterotto,D.Metaphors We Can Learn By[J].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4,32(3):2-7.
  [4]Sweetser,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Ullmann,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M].Oxford:Basil Blackwell,1962.
  [6]蔡龙权.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7]曹淑娅.隐喻认知模式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报,2007,(9).
  [8]池丽霞,王菁.隐喻机制下的英语一词多义现象[J].防灾科技学院报,2007,(1).
  [9]段世齐,杨彬.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0]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黄萍.论隐喻认知对多义词的形成产生的影响[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2]李红.从隐喻角度看英语词汇学习[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
  (责任编辑:李海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7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