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规范答题的必要和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莉
摘 要:近几年来,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中“淡化客观题,强化主观题”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主观表述题答题的规范和准确直接影响着考生的语文高考成绩。本文主要对规范答主观题的必要性和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 规范准确 方法策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表述题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能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等多种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查。历年来,这种题型是很多考生的瓶颈,是最容易失误、最容易拉开档次的地方。认识规范答题的必要性、采用科学的方法规范答题能从根本上减少失误,获得较好的成绩。
一、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规范答题的必要性
首先,从近几年语文高考卷来看,阅读主观题考试中多以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以2007年高考现代文主观题材料为例,全国卷I《总想为你唱支歌》、全国卷II《海南杂忆》、北京卷《湿湿的想念》、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等等,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其次,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迁移和评价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准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能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文中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2007年全国卷I为例,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段所举事例的理解。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则是对文章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则是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归纳、整合能力的考查。
再有,为了弥补主观题权重的增加对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造成损害的可能,主观题的命题在尽量向客观化靠拢,以有效地减少误差。选文材料字数一般在1000字左右,题量一般都是4道题,其中3道表述题,或考查对词句的理解,或考查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或考查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均以简答题为主;另一道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鉴赏能力,命题思路大体是: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等。
二、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规范答题的方法
(一)答题准确首先要以读懂命题文本为前提。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得到肯定。但这并不是说可以随意解读文本而毫无章法。这“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各不相同,但必须具有“哈姆雷特”的本质特点。文本具有客观性,理解文本时首先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再做个性化的解读。比如2007年山东卷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试题虽然是让考生谈自己的认识,但通过阅读《梦碎雅典》这篇阅读材料,我们了解作者在本文所要赞扬的是主人公“奥蒂”“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精神,她虽然几次夺冠失败,但她屡败屡战、从不退缩,虽败犹荣,体现了“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的奥林匹克精神。因此答题时必须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做个性化的发挥。
(二)要具有一定的整体观念,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高考阅读试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意思,就能运用它直接或间接地解题,因此解答阅读题要遵循整体性这一原则。这是一条考试技巧,但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阅读原则。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的第一步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当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一个词或一句话不懂或不理解时,可以采取暂时搁置的办法,继续往下读也许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豁然开朗。一般可以通过阅读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等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基本情感,明确思维指向。比如2007年全国卷I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道题就较难,仅仅阅读“戈壁石”这个重点词所在的那一段就无法解答。而读完整段阅读材料,从文段整体、文章主旨的角度去分析,就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对大西北的赞颂和热爱,作者对戈壁石的喜爱是对大西北深厚感情的具体体现。答题时就需要把作者对大西北的感情与对戈壁石的喜爱综合在一起,才能答出作者是“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从而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三)认真审题,从题干中获取解题信息。
做任何题目,都必须先读懂题意、看清题目,理解题意,然后再回答问题,这是做好一切题目的先决条件。历年的高考答卷中,考生的失误主要在于没有看清题意就盲目答题,信手拈来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首先要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干中作者的话往往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则主要是对学生解答题目的要求。如2007年天津卷20题“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很明显,这道题的前一句是作者的话,是考生要理解的内容。而后一句是命题人的话,是对本题的回答要求。其次要弄清题干的要求,比如上面所举的2007年天津卷20题,题干要求是非常明显的,一共两问。必须先分别回答“浩歌的境界”是什么?“寂寞的境界”是什么?再回答它们两者的相同点是什么。这样才算本题回答全面了。
(四)注重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主观题规范答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从原文中提取答案要点,答题时要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根据命题材料和问题的不同,在提炼表述用语时可采取三种措辞方式:一是“照抄式”。原文有完全合用的语句,直接照抄过来就行了。如2007年北京卷19题“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沉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阅读全文,我们就会发现考生只需要从阅读材料中抄出“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这些原文语句就行了。二是“选组式”。弄清题目要求以后,找到相关的原文把关键内容筛选出来,略加编辑即成答案。如2007年浙江卷19题“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题目的要求是从文中找出依据,通过阅读文段,我们发现作者在下结论之前列举了三个事例,我们只需要把这三个事例的关键内容找出并加以概括就得出了本题的答案:“ 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祈福。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三是“自撰式”。即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成答案,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到相关段落所传达信息的共同点,去除描写修饰、衔接过渡等的冗余成分,再通过合并同类项,将公用的成分合并到一起,通过改字缩词,即成新的答案。如2007年安徽卷第16题“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考生在回答这道题时就需要先整合文中所有与作者情感相关的信息,再通过归纳要点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答案。
参考文献:
[1]刘补明.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山西教育(高中版文科),2005年5月.
[2]陈森龙.对优化现代文阅读训练的三点思考.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5期.
[3]边境.对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几点思考.中国考试,2005年第3期.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专业2006级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