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旭霞
从实际中我们感到,传统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少数教师还过分地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重视自己讲授、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形成一言堂;少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一句话:“学生不会学习。”正因为如此,更有必要提出“课堂提问”这个课题。
“课堂提问”,是以发掘学生个性潜能为主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课堂提问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适时、准确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思考方向,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教者,必善问”。提问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发问的技巧。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设计问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问。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是周长?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什么作用?
二、提问要把握时机
一个适时的设问,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掀起产生风暴;一个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因此,要精心把握提问的时机。如导入新课时的引趣式提问,可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学生看书自学后,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长方体或正方体有什么特点?长方体或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例如,我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让学生回顾了用短除法求12和8、18和15、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后,引导学生提问题,就有学生提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除了用短除法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到了两种方法:口决法:三四十二,二四得八,4是12和8的最大公约数;三六十八,三五十五,3是18和15的最大公约数;三六十八,五六三十,6是18和30最大公约数。减法:12-8=4,能整除12和8,4是12和8的最大公约数;18-15=3,3能整除18和15,3是18和15的最大公约数;30-18=12,12不能整除18和30,再用18-12=6,6能整除18和30,6是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
这样,促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理解去掌握概念,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严谨。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好的课堂提问,必须富有启发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以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地再思再问。不仅要使学生能答出什么,还应该使学生能讲出“为什么”,进而还能提出和答出自己的见解。切忌什么都问,切忌什么都提“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有关问题,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内容和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生疑思考,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提问要有趣味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充分调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接受知识。提问也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这样,就能让“问题”走近学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在巩固练习的同时,出了这样一道题:“0.96÷0.3=0.32( )”,让学生判断。有的学生判断错误,在括号里打“√”。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立即更正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变换角度以正确的问题作引导提问题,这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你是怎样发现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如果要使计算结果正确,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五、提问具有创造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所以问题是创造性的基础。然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发创新学习潜能的开端,创新学习也由此开始。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计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捷地重演于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猜想、发现。
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加强课堂提问艺术的修养十分重要。能够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能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都要注意探索课堂提问艺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6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