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宁建飞
摘 要:笔者针对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及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教学 问题 探讨
引言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将学生培养成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行业服务。自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以来,普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得到飞速发展,在十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只是在近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其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教学模式、方法上多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高职高专教育不相符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及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探讨。
1.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据调查,用人单位不仅要求高职毕业生能熟练运用电脑进行办公,而且要求他们能够进行系统安全与稳定性维护。但是,目前非计算机专业高职生中主要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掌握办公应用、数据处理、网络应用方面基本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系统维护、信息综合处理方面仍远远未达到用人单位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在内容上一般定位于常用系统基本操作(基本上就是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应用(Office软件的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本应用,这些内容的选取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有的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另外开设了相应的计算机课程,如教育专业开设了《课件制作》、建筑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制图》、机电专业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但这些课程都只针对本专业应用设计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信息综合处理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1.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自主操作练习不够。
在教学方法上,仍然存在着串讲、串问现象,没有多少价值的“满堂问”和缺少操作训练的单纯理论内容分析仍然存在。久而久之,学生抱怨“满堂灌”、“概念多”,导致死记硬背,动手能力非常差,从而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活动方式上,仍然存在着“齐步走”的现象。
近年来,城镇普通中学一般都开设了电脑课,学生大部分都会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及操作,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中学往往都没开电脑方面的课程,或者名存实亡,所以这部分学生计算机知识及操作一般都很差,有的甚至还从来没接触过电脑。在这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部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仍然采取“齐步走”教学方式,导致一部分学生可能“吃不饱”,而一部分学生又“消化不良”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不同特点,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
1.3教学资源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配备上还存在不足,特别是一些山区高职院校。一是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力量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有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还存在不足,或者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不合理。二是计算机实验室配备不足。有的高职院校机房配备不够,导致缩减学生实验课时,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高职院校不具备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维护的实训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这一技能的掌握。
2.对策初探
根据上述的分析,笔者要让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兼顾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在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原则指导下,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参照《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参考方案》,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在原来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上,增设一门《信息综合处理技术》课程。通过这两门课的开设,使学生既能进行系统组装、安全与稳定性维护,系统一般故障排除,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以及掌握网络基本应用,又会运用计算机进行社会调查报告、行业分析报告、科技论文写作,及制作社会广泛认同的信息发布载体,如演示文档、网页、BBS、博客、印刷物等,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当然,还可以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另外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
2.2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2.1理论授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注重应用。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专业需求灵活掌握教学内容;要讲透教材的重点,非重点内容可以略讲,学生能够自行理解和掌握的问题可以不讲,不必面面俱到,腾出更多时间加强训练。
2.2.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一定要争取多上机,将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两者的课时比例定为1:2的效果较好。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还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2.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2.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任课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才能承担课程教学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完善。因此,要加强课程任课教师的选拔、培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竞聘上岗试讲或说课工作,可以选拔出优秀的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师资力量。
2.3.2加强实验室建设
上机操作是教学环节中学生把理论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实践途径,所以,实验设备的最基本要求是齐全、充足。具体而言,包括学生实验用机、教师演示系统、网络服务、存储服务等都要齐全和充足,保证高质量、多课时的上机操作,另外实验室还要能够提供学生课余上机服务。
小结
笔者仅个人结合教学实际,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进行分析,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及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难免有不全面之处,望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1]胡茂成.高职高专教育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高寿斌.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初探[J].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学术论文集,2006.
[3]徐新爱,卢昕.关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