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思庚 胡秀强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院校经费收支管理,特别是预算支出管理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要根据国家的相关的财务管理政策以及结合学校本身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财务管理改革,体现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财务管理力度,强化预算管理的效果已成为众多院校财务管理的共识。
关键词:新时期 高职院校 财务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
目前,我国国有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与自筹收入组成,在高等教育扩招幅度下降的新形势下,如何筹措办学经费、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满足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已成为各高职院校领导和财务人员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为学校决策者提供财务信息。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仍然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简单的收支管理与核算,还没有深入、全面地开展全校财务分析、成本――效益考核、预算执行兑现奖惩等工作,出现了财务部门提供的信息不全面、对学校财经工作指导性不强的现象。财务部门对学校的融资筹资能力、负债能力测算、经济效益分析、办学成本测算以及如何争取财政支持和根据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经济预测等财务信息,向学校决策者提供得不多,这不利于学校决策人运用财务信息进行学校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
我国高等教育增长方式正处在重大转变时期,而高职院校重大的投资决策没有科学、真实、可靠的可行性研究,是造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产生的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职院校拥有和开发的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校办产业和智力资源优势尚未有机结合,极大地限制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展和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只有审时度势,创新工作理念,完善管理机制,才能在新时期更好地解决长期困扰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中的诸多困难。《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比例远远还没有达到既定目标。迈入21世纪后,这个比例才有所改善。统计数据显示,这个比例最高的年份是2002年,达3.32%,离目标值仍有不小的差距,与世界平均水平(5.1%)更是相距甚远。国家近几年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快速增长,仍赶不上高职院校连续扩招后对办学资金的需求,以及因物价上涨等因素对办学成本的影响。有鉴于此,部分省市已开始安排巨额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偿还高职院校所欠银行的部分债务。据统计,全国高校债务高达两千多亿元,而教育部对这些债务将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争取大力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增加生均投入,逐步偿还基本建设债务,而且教育部还争取政策,让部分高校置换土地,以此来偿还部分债务。这对所有举债高职院校无疑是一大好政策。
2.坚持科学发展,构建稳健型理财体制。
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着力创新,尽快构建稳健型理财的基本框架、公正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约束有效的财经制度体系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高职院校财务部门继续用改革的思路应对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用高瞻远瞩的眼光化解长期累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用理念创新去探求加强和改善财务管理的新思路。
目前以“报账型”为主的财会核算模式严重滞后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是造成当前财会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目前高职院校财会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记账、报账等核算方面,只强调服务职能,而忽视了管理职能。重核算、轻管理,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形成了财会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削弱的现象。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缺乏以成本-效益的“经营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部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主要任务还是收拨资金、分配资金、使用资金的简单财务核算方式;决策者及财务管理者对于在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办学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如何做、怎样做,还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学习并做相应调整,致使财务管理未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由于一些财会人员受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影响,对国家财政法规制度的执行教条化,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又与实际脱离,又没有创新理念,导致了财务管理观念陈旧、财会工作非常被动、压力和矛盾与日俱增的局面。着力研究、解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锐意改革进取,这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也符合高校预算会计原则体系中的“重要性原则”[2]。
3.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
按照《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直接向校(院)长负责,行使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工作试行规程》中规定的职权。总会计师由校长提名,并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与高职院校经费支出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是相吻合、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总会计师的设置,对学校加强财务管理,强化内部控制,编制和执行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督促本单位降低消耗、节约费用、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将发挥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的领导要走高水平、专业化的路子,设置总会计师是势在必行的。
4.成立会计集中支付中心,集中进行财务管理。
根据部分高职院校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因管理不到位、资金管理无法监控,最终导致负债累累而破产的情况,成立会计集中支付中心,集中进行财务管理是解决此种情况的最有效手段。校属各独立核算单位在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成立会计结算中心。在结算中心,规范办事程序,严格会计监督,增加各核算单位财务透明度,加强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在校长领导下,实行集中办理全校各单位的资金核算和会计核算。注销各单位原来在银行开设的所有帐户,在财政规定的银行以学校名义开设一个总帐户。在总帐户下面给各单位开设分帐户,主要用于各单位内部核算。校属各单位收付款业务报帐,在领导审批后,直接到中心办理。中心根据学校预算和有关的计划、合同,对各单位的进出资金和每项结算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使之完全置于学校的监控之下。对资金统一调度、统筹安排、调剂余缺、合理使用,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5.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财政将逐步集中财力办好重点高职院校的重点项目和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一般高职院校单一靠财政资金来满足学校扩张的资金需求愿望就难以实现。因此,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制中就有必要引入市场机制和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利用金融市场和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这就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需要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和研究。具体包括:在利用银行信贷资金方面,学校贷款规划、贷款项目论证、贷款方案选择、贷款风险预测、还贷准备金的准备、还款期限、还款方式、政府贴息政策的支持与否等;社会力量方面,应该加强研究与合作办学的投资方式、投资期限、投资收益分析、收入分配政策、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和财务关系等。
高职院校要善于扮演“资本家”的角色,进行融资、投资的经营活动,只有善于进行高效经营管理的院校才能得到充分的资金来购置资产,进行教育产业的经营活动,使资产得到最有效的运用。许多民办院校在创建之初,其管理者既是资本的投资者,也是资产的经营者。其成功的原因,多是由于创业者本人在经营某项资产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和优势,从而将自己的资金(资本)投资于教育这一领域,并通过自身的资产经营优势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其成功的根本在于善于资产经营,而这些院校将来的成功也将主要依赖于其能够更好地完成更大规模的资产经营活动。所以公办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理念需要进行反思,并做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加强高职院校预算管理研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1.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办法,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必须提前在预算年度编制预算,预算的内容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收入预算由校级预算编制,支出预算由各部门支出预算组成。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支出预算坚持先急后缓、保证重点、统筹兼顾、略有节余的原则。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必须留足预备费,防备在预算执行中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编制预算时必须树立效率优先意识,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合理编制财务预算。高职院校的教育支出必须讲求效益,财务预算管理应树立价值管理意识,以资金效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优先安排原则,不同时期突出不同的预算重点,体现政策的导向性。要优化事业经费支出结构,预算安排要保人员经费、保重点、保热点,使人、财、物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的最大导向就是加大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由外延式扩张后逐步增强学校内涵式的发展。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应用性科研经费课题申请;提倡各教学部门将创收经费更多地投向教学科研,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控制各种消费性和公务性支出,开源节流,引导学校资金的合理流向。所以预算编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有超前意识,要充分研究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兼顾学校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加强预算管理工作,保证学校日常开支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均能实现。
2.实行部门预算,细化预算项目。
为了使财务管理更加合理化,支出管理更加科学化,倡导高职院校实行部门预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部门预算是一种针对部门进行的经济控制方法,也是一种充分授权部门负责人的经济核算方法。
在校长的直接干预和领导下编制预算,把部门预算和校内综合预算相结合,部门预算就是学校每年执行的预算;推行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单位,对学校所属各部门要求编制预算。编制方法要运用“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是每年度各部门不考虑以前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零基预算着眼点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创新思维,反映预算管理的前瞻性思想,非常适应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形势。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将学校所有活动都视为重新开始,然后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办学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并在“成本(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排出各项支出的优先次序。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分配,按照已认定的优先次序来排列,同时,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来测算每个部门的支出需求,将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对赤字项目则建立滚动项目库,按重要性原则,以财力的满足按顺序分步专项落实。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沟通,形成预算初稿,通过校长的审阅与批准,形成正式预算。把预算按部门细化到各部门,由各部门负责部门预算支出。校长审核批准既体现了“一支笔”,又分清了职责与监督机制。零基预算是一种科学的预算方法,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有利于限制资金支出的随意性。
各支出项目必须有合理的编制依据,要有详细甚至统一的定额标准,逐渐做到非教学部门按其工作量定人员经费、办公费;教学部门按学生人数定人员经费、办公费,费用进行包干预算;人员经费要打破身份管理,部门实行岗位绩效考核,避免人浮于事、拿钱不干事的现象;专项按项目来确定,分别建立基本建设新建、改造,专项教学、科研设备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等专项建设项目库。
3.注重预算过程控制,强化预算约束。
实行以预算为轴心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各高职院校要实现财务预算,落实财务决策,严格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的控制和约束能力,就得加强预算管理。高职院校财务预算一经确定,未经批准,不准擅自调整预算。由于一些学校的预算约束力不强,经费使用部门在预算指标执行过程中,往往热衷于想方设法找理由、找领导、立项目、递报告,致使预算频繁追加,学校财务无力应接,最终导致入不敷出、赤字滚动。因此,必须规范收支审批程序,强调“一支笔”负责制,明确预算支出的范围、内容、限额,对超限额的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调查研究,再报校长审批,对确需增加的额外支出应按照预算调整的程序来进行,照章办事,保持预算管理的权威性。财务部门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财务预算控制和管理,重点检查和监督资金投向的预算执行情况,实施必要的财务手段,把财务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贯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预算管理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从预算目标制定到预算方案的审批,从预算指标的控制到预算项目的调整,都必须强调预算约束的严肃性。对违反预算规定的行为要严厉惩处,决不姑息迁就。
4.建立超预算的预警机制。
以正式预算或追加预算为依据,对各部门的支出情况进行及时监督,时刻把握预算的执行进程和均衡性。只有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非正常情况,才能防止和纠正预算超支或经费过剩、挪用专项经费等现象,也才能保证学校各项事业任务得以顺利完成。为此,财务部门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及时进行经费使用的监督和控制;掌握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加强与经费使用部门的沟通,开展动态监督。同时着手建立以财务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对整个学校及下属各部门的预算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控制资金流向,一旦发现超计划或无计划用款现象等,立即提出预警或禁止信息。还可利用学校内部局域网、办公系统等工具及时将整个学校和各部门的预算执行进度和情况传递给学校决策者和各责任单位,使他们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合理作出相应决策,以保证预算计划的顺利完成。
5.建章立制,兑现奖惩。
对各部门下达全年度的经费包干指标,年终进行汇总,兑现奖惩,凡年度决算低于预算,节约的部分按比例进行奖励,奖励的方法是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部门提留;反之进行相应惩罚。年度费用的控制结果将直接影响部门负责人年度考核,高职院校通过对部门负责人的控制、职工本身的控制意识增强以及职工、部门负责人之间的自觉监督实现了成本――效益控制的目标,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经营成本降低和年终成本节约的最大化,即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王宏堂.论高校预算管理应遵循的原则[J].甘肃高师学报,2000,(4).
[3]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