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汉水中上游杨泗信仰产生、繁盛之原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杨泗是中国道教水神,其信仰产生于两宋时期,繁盛于明清时期,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均有浓厚的祭祀文化。明清时期,随着时代、经济等因素的变化,杨泗信仰传播至汉水全域,远至陕西、河南等地。汉水中上游杨泗信仰产生、繁盛,与明清以来的汉水水上贸易的兴盛、外地移民的进入、频繁的水患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汉水中上游;杨泗信仰;历史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19)05-0065-05
  
  杨泗是中国道教水神,产生于洞庭湖之滨,影响至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等地,这些区域都有着浓厚的祭祀文化。研究发现,汉水流域的杨泗信仰,有着由南而北流布的特点,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杨泗庙在长江流域产生与分布
  民间关于杨泗的传说有多个版本,最早起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已知文献显示,杨泗传说最迟起源于南宋时期,其原型有斩龙书生说和农民起义领袖杨么说。
  在斩龙书生说中,杨泗的原型为一白面书生,因斩孽龙而被奉为水神,这一传说《中国的水神》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杨四(应为泗)将军是水神,水神的功绩便是他“斩龙护国”。当将军还没有成神的时候,在乡下的村塾里面读书,他的小同学有一位是无义龙,乡下的父老们都将“义”读成“孽”音;但当正作无义龙。这时候,龙也是小小的一个村童,但他却挟有逆志。当一班村童课完游戏的时候,无义龙向同学们夸下海口说:“我有日得志要把中国搅成中洋大海。” 杨四将军和他赌赛说:“你敢把中国搅成中洋大海,我便誓斩孽龙。”这时候将军已成神了,无义龙也修成了道法,他便排山倒岭兴起了万丈的波涛;将军便跨上坐骑,手执大斧和这龙一场恶斗。龙战败了,便翻身逃走,将军便跟在后面追赶……杨四将军在寻龙河里将无义龙寻了出来,这龙再向前逃去,将军也随后再赶……最后将军将孽龙投入一间井里。①
  杨泗斩龙说,在全国流传广泛,各地内容大同小异。孽龙兴风作雨祸害百姓,杨泗化身斩龙的英雄,为民除害。所以,早期杨泗庙里供奉的神像,多为白面无须、金盔金甲、手执宝剑或斧钺的少年形象。
  在农民起义领袖杨么说中,杨泗神像悄然发生了变化,变为黑面长须的形象,他与史上杨么起义有密切关系。《宋史》载曰:
     五年,入觐,封母国夫人;授飞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进封武昌郡开国侯;又除荆湖南北、襄阳路制置使,神武后军都统制,命招捕杨么。飞所部皆西北人,不习水战,飞曰 :“兵何常,顾用之何如耳。”先遣使招谕之。贼党黄佐曰:“岳节使号令如山,若与之敌,万无生理,不如往降。节使诚信,必善遇我。”遂降。飞表授佐武义大夫,单骑按其部,拊佐背曰:“子知逆顺者。果能立功,封侯岂足道?欲复遣子至湖中,视其可乘者擒之,可劝者招之,如何?”佐感泣,誓以死报。②庐州平,进中侍大夫。从平杨么,破之。么技穷,举钟子仪投于水,继乃自仆。皋投水擒么,飞斩首函送都督行府。③绍兴五年,通判鼎州。贼杨么、黄诚拥众数万,残破城邑,跳梁湖北。④杨么和杨泗两种信仰的合流,是经过民间加工的结果。据说,有人在某杨泗庙中发现一块石碑,说杨泗将军就是南宋时席卷荆湖地区7个州的农民起义英雄杨么。人民为避免统治者的禁止和降罪,故隐其名,只称杨泗将军。此说虽难以考证,但却让人信服。
  与杨么信仰的合流,无疑增大了杨泗信仰的影响力。在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等地,均有大量以杨泗命名的地名和寺庙,以及相关传说。杨泗信仰主要是沿着长江及其支流水系分布的。
  杨泗信仰在长江中游流传较广。在湖南犹为盛行,祭祀仪式隆重而热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在六月初六这天,所有船帮集结起来举行庙会,抬杨泗神像巡街驱瘟,巫师向杨泗将军占卦问雨,后此俗渐废,仅有搭台唱戏、焚香祭拜等习俗流传下来。⑤ 湖南省永州市牛角坝镇有个村庄,名叫“杨泗庙村”,因该地昔日有一座杨泗庙而得名。湖南长沙县、望城县、浏阳市、宁乡县各地均建有杨泗将军庙或泗洲庙。湖南渌江边有一块杨三石,据说就是杨泗斩杀孽龙的地方。石上有三道刀砍似的裂痕,便是他斩龙留下的痕迹。湘潭涟水边的杨泗庙,因庙而兴,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镇。湖北汉阳高公桥旁边的两湖会馆是由湖南商人兴建,用于举行杨泗会的重要场所,帮会会员众多,所有过往船只的船工、码头工人皆须入会,会员达数千人。每年六月初六,会馆举办杨泗会,搭过街彩棚唱戏宴席等热闹非凡。⑥ 在安徽省有众多以楊泗命名的乡村,如:宣城市宣州区杨泗乡杨泗村、宣城市水阳镇杨泗乡、安庆市潜山县源潭镇杨泗村、合肥市庐江县龙桥镇杨泗村和缺口镇杨泗村等。在江西省也建有许多杨泗庙。南昌市北郊桥西村境内有座杨泗庙,香火旺盛,但因年久失修,20世纪90年代当地百姓自筹钱款,出资重修庙宇,祈求神灵保佑当地百姓平安和顺。
  长江上游,四川省有许多以杨泗命名的地名,如眉山市仁寿县始建镇杨泗村、成都市金牛区杨泗堰、内江市资中县双龙镇杨泗乡等,可见其信仰的隆盛也不可小觑。
  长江下游,江苏杨泗祭祀氛围也很浓厚。江苏省高淳县位于江苏西南边陲,境内水域辽阔,东通苏杭,西达长江,水路交通便利。沿湖沿江居民以渔业为生,后发展商贸经济水路运输日益发达,往来船只穿梭如织,繁荣热闹。当地对水神尤为崇敬,祭祀风俗盛行。船民们为求吉利平安,在每年春节期间和春节后起航前,祭祀玄坛神、杨泗菩萨、船神菩萨等。祭祀仪式讲究,先杀鸡祭血,船主净身后将活公鸡、菜刀摆放船头。然后,由船主持香祷祭,杀鸡蒸煮备席。船头设供桌,供品三荤三素、香纸烛台等,船主点燃香烛,由东转向南、西、北四方作揖祈福后,邀请玄坛、杨泗、船神等齐来赴宴。江苏淮安河下镇古天兴观内,供奉有杨泗将军、金龙四大王和河口太爷等众多水神。各神像旁塑有鱼、虾、蟹、蚌、螺、龟等各类水族,过去香火较为旺盛。   二、汉水中上游杨泗信仰的分布与文化特色
  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沿岸,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民间信奉杨泗的习俗也非常普遍。无论其主干,还是支流白河、堵河、泗河、沮水、丹水等沿岸地区,都有杨泗信仰存在。
  汉水上游的陕南地区,杨泗信仰相当广泛。《陕西文物年鉴》中记载:在陕西旬阳县蜀河镇后坡南端,也建有杨泗庙,属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正殿三间,拜殿三间,灰陶板瓦合瓦屋面,建筑风格鲜明体现出浓郁的汉水流域建筑特色。另外,在汉水与天河交汇处的狮子头山上,至今现存有杨泗庙遗址,石碑上“乾隆”二字依稀可辨。古庙建筑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青砖灰瓦,雕花檐廊,屋脊下绘有展翅欲飞的白鹤。庙内彩绘保存完好,庙堂正中墙壁绘有青龙,右侧墙壁绘有白虎,左侧墙面则绘麒麟图案,绘画精妙绝仑、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据守庙人老文介绍,庙堂房屋共有八间,中间有一个小天井院,前面还有一座古戏楼,如今现存的仅剩三间。
  河南省淅川县境内有杨泗庙。淅川县老城位于丹江北岸,临水靠江,有3大码头。其中最大的是西关码头。旧时旱路不通,水运发达,货物从西城门进城,所以西关码头承接着大部分来往货船。在西城门外,西关码头旁边建有杨泗庙。来往船只临行前,必到杨泗庙祭拜,求杨泗爷保佑一路平安。杨泗庙常年香火不断。据说该庙建于明朝,已有500余年历史。后因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大坝蓄水被淹。
  在汉水的中游,有码头必有杨泗庙。丹江在明清时期曾是通往汉口和陕西的重要水运航道,古均州码头停泊的舟楫绵延几里远。货物从汉口或陕西运往丹江码头后,往往要停泊半个月,卸货并装载货物。船主离开码头前一天,必到杨泗庙烧香祭拜。汉水中游杨泗信仰,以武当山和郧阳来说明。
  在武当山地区,明清时流行有六月六日杨泗将军晒袍的风俗。届时,家家户户妇女儿童都穿上新衣裳,迎接杨泗将军到家中接受祭供,不停地从这一家转到另一家。供过之后,将物品分给儿童。据传吃过之后,杨泗将军会保佑儿童身体强健。如果这天下雨,便会相互传说,五月十三日杨泗将军没有拿雨水给关爷(关公)磨刀,所以今天关爷也不拿太阳给杨泗将军晒袍。祭祀杨泗将军的习俗于清代随移民传到武当山麓⑦。武当山地区至今流传有顺口溜:杨泗爷的胡子安不上。传说当年给杨泗爷塑完神像后,塑像师见杨泗爷年纪太小,英年早逝很可怜,就想给他安个胡子。没想到胡子刚安上去没多久就掉了,安了好几次都没成功。于是这句顺口溜就在当地流传开来。
  在郧阳地区,杨泗祭俗非常兴盛。郧阳民谚有“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五月十三磨刀雨,六月初六龙晒衣”之说。每年这天如果一滴雨未下,那么六月初六这天肯定下雨或阴天。传说农历六月初六为老龙王晒甲日,也就是俗话说的“龙晒衣”。如果是晴天,民间多于是日曝晒皮棉衣被⑧。另外,渔民和船工都要聚集于龙山嘴下的杨泗庙,举行盛大集会,祭祀杨泗将军。这天人们烧纸焚香祈其保佑行船安全。然后,大摆宴席,唱戏三天。该会每年轮选会首,由其征集资金,主持集会。郧阳区冻青沟村杨泗庙,位于汉江河岸边,直面滔滔汉江,上交白河,下通天河,是古代的水上交通要道。汉江自古水运发达,渔业兴旺,然而自然条件恶劣,河流湍急,河道狭窄,暗礁险滩密布。船工常年行走汉江水路,自然祈求神灵庇佑。杨泗庙所在地原为古渡口。安康至武汉的往来船只经过冻青沟时,必停靠冻青沟码头,船工进庙烧香磕头,祭拜杨泗爷,保佑一帆风顺、平安无事。郧阳区茶店镇邓湾村位于汉江边,邓湾码头是丹水和汉水往来物资运输的重要水上码头。郧阳区茶店镇邓湾村建有杨泗庙。据邓湾村民张光兴(1950年生)讲述,邓湾杨泗庙年代久远,具体哪年兴建已无从考证。从他记事起,当地的杨泗庙香火就非常旺盛。经常有外地船工,带着香裱、鞭炮、供香馍等祭品,划船至此烧香祭拜杨泗爷。然后在杨泗庙对面的西河搭台唱戏。尤以清明节、阴历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香火最盛。当地杨泗庙建在邓湾码头边,依山临水而建。杨泗庙有三间房子,用石头砌成。庙门前有石砌的台阶。拾阶而上,庙房门内立着一位“老爷”,高约1米左右。大殿正中立着杨泗爷,高约1米7左右,黑髯长须,手握利斧,庄重威严。杨泗爷前面和左右各立有小神像,约有12位。庙堂内四周墙壁画有精美彩绘。1968年春,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时,邓湾杨泗庙被拆除。1972年,因丹江大坝水库蓄水,邓湾杨泗庙遗址被淹。郧县胡家营镇冻青沟村位于汉江河岸,在清朝道光年间也建有杨泗庙,如今寺庙保存完好。古庙整体以砖木构架为主,青砖黑瓦,造型古朴,结构对称。屋脊砖刻有流水图案,庙内木刻雕窗古朴雅致。据村民胡广宝介绍,该庙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三、杨泗信仰在汉水流域流传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宋之前,汉水上游各地的风俗,信仰习俗大致与四川、重庆相似,供奉的水神是战国时蜀太守李冰或其子李二郎⑨。李氏水神的信仰,可能与汉末三国以来盛行在蜀地、汉中地区的道教有关。汉水流域的水神信仰,如何能从李氏水神信仰,摇身一变为杨泗信仰并持续兴盛的呢?综合考量汉水流域历史、生态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环境,汉水流域杨泗信仰的产生与发展,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第一,汉水上游杨泗信仰的前身是杨从义将军信仰。据陕南地方史志记载,最早祭祀杨从义的杨将军祠,是在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兴建的。杨从义原为杨政部下,在抗金战争中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后又因修筑河道有功,扩大了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当地百姓深为受益。人们后来感念他,将其筑堰修渠的地方称为“杨填堰”。因其有功与民、庇佑一方,而被当地百姓建庙祭拜⑩。而杨泗庙自清朝中期传入陕南地区后,逐渐取代杨从义庙,信者颇多。由此可见,在杨泗信仰进入陕南之前,该地区信奉的杨将军应为本地神祗杨从义。
  第二,汉水明清移民带来杨泗信仰的传播。据史料记载,以襄阳为中心的汉水中上游地区,自宋元以来饱经战乱,人口持续下降,形成了地广人稀的局面。元朝末年,红巾军在唐、邓、襄、均、房等州与元军作战,汉水中游长期沦为战场。明朝初年,朱元璋命令军队剿平了这些地区,并将这些地区空置起来,禁止流民进入。但正是在元明动乱中,来自中原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流民陆续迁移进来。禁封政策实施后,山区资源更丰富,可垦土地更多,对流民也更有吸引力,因此封禁政策并没有能够有效地阻止流民的进入,甚至鼓励了流民的进入{11}。明末清初之际,李自成和白莲教起义与清军的清剿,坚壁清野,致使当地人口大量减少,十去七八,之后大批流民移民汉水流域,这些移民大多来自于湖南、江西一带。清初期,朝廷为笼络八旗将士,满足贵族对土地的要求,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颁布“圈地令”,康熙八年(1669年),由于人民的强烈反抗而终止。由于大量圈占土地,导致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离开家乡,成为流民{12}。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也是汉水中上游一带移民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汉水中上游再次迎来移民高潮。移民带来了杨泗信仰,杨泗信仰与当地的水神信仰、杨将军信仰逐渐合流,甚至发展壮大。据地方志记载,各地杨泗将军庙的修建时间,大都在康熙以后,而石泉县则在乾隆年间,这正是移民大量涌入的时期,大约从侧面显示出杨泗将军崇拜是移民迁入后随之而来的信仰{13}。   第三,汉水流域洪涝灾害使杨泗信仰有了广泛的传播基础。自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间,湖广、汉中、房县、郧阳、襄阳、荆州、洵阳、白河、宜都、兴安等地,洪涝灾害达数百起,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哀鸿遍野{14}。而随着移民大量的涌入,导致大量的山地垦殖,清代鄂西北山区的森林资源进入了急剧衰减时期,整个汉水流域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之后汉水洪涝频率明显加大{15}。《房县志》记载: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大水。坏民田庐。秋淫雨,稻不熟。八年五月,大水,无麦,秋虫食稻几尽。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大水自西门入城,平地水深数尺,冲没民舍、田地,旬日方消,伤人亦多;是岁大饥,瘟疫流行。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五月十五日大雨,水冲没田庐,溺死人无算。嘉庆十四年(1809年),西门水暴涨,冲塌西门城角,并冲西关街十数家,堤防毁尽。道光七年(1827年)五月十日,西乡大水,汪家河泛滥,冲毁田地房庐无算,西河水进西门。十一年六月,大水。西北乡大水坏民房田地无算。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淫雨七昼夜不止,西北乡水起数丈。二十八日夜,小河水涨,冲坏田庐无算,西城墙冲倒100余丈,学署东西斋房冲塌殆尽。水由学宫进城,坏城内民房数十家。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春夏,阴雨连绵,高山夏粮霉烂,秋作物不熟,群众被迫搬下山。当时流传歌谣:“光绪二十三,山上被水淹,山崩栗子坪(班河乡),水淹黄龙山(上龛),冲了宋家拐,打走了吴家湾……。”次年春,个别地方人食人。民国元年(1912年),农历六月底,一日暴雨倾盆,洪水猛涨,大木厂地居河水涨数丈,淹没土地,大木街下河南对面草房街被冲。{16} 由于汉水流域自然灾害频发,洪水肆虐,百姓民不聊生。面对洪水猛兽,当地百姓束手无策,内心却又急切渴望能有一位神通广大的神灵,能战胜水魔,保佑一方百姓安居乐业。移民带来的杨泗文化,由此得到扎根移植、传播和兴盛。
  第四,凶险而繁忙的水上运输使杨泗信仰得到广泛流传。汉水中上游是川陕、中州进入两湖的必经之地,便利而又凶险的水运成为商业活动的必须选项。汉水主干之外,鄂西北境内能够通航的河流还有堵河、丹江、金钱河。汉水是境内最大的河流,流向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郧西、郧县、均州,过境长度216公里。十堰位于鄂西北,地处秦巴山区,地势崎岖,山路难行,交通极其不便,致使汉水流域水上运输日益繁盛,货物贸易运输主要依赖汉水与丹江水道。然而,受到地形限制,河道虽多,可以航行,但大多水流湍急,滩多水险。十堰水陆险阻,百货难至,郡城滨汉,西通兴安(西安),东达襄阳,为商贾上下所必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形成了从事商贸活动的集市、会馆、码头。“清代注意疏通汉水航道,对汉水内‘断岩怪石,盘错渚道,水势湍悍,舟楫罔通,公私转运,均皆不便’的水域,进行治理和疏浚,达到‘舟货毕集,转运称便,民大悦’的目的。”{17} 明清时期,鄂西北水上航运非常繁盛发达。“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从汉口经汉水运到陕西的粮食有40万担;1733年航行在汉水上的运粮船,多达1500多艘,运载的粮食有60万担左右。”{18} 当时,陕西、山西的商人,来湖北收购布匹后,也沿汉水将货物运到关中及西北各地销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汉口之茶,来自湖南、江西、安徽,合本省所产,溯汉水以运于河南、陕西、青海、新疆。”{19} 此外,关中、河南等地的商品,也顺汉水南下,销往郧阳、襄阳、安陆、汉阳,乃至湖南等地。由此可以想见,汉水在清代航运的繁忙情况。堵河、丹江等河流的航运情况,虽远远不如汉水的规模大,但在各地物资交流、商品贸易上,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汉水上最大的码头之一郧阳府,是明清时航运的枢纽,又是汉水上游物资的集散地。上聚鄂、豫、川、陕接壤地区的土特产,下纳京广沪汉日用百货,都在这里外运内销。据光绪十七年(1891年)海关的统计资料,郧阳府至老河口,年货运量就达100万吨。”{20}
  水上运输的繁荣、湖广地区移民,推动鄂西北与两湖流域甚至是湖广地区的文化交流,庇佑船民的水神杨泗将军由此带入汉水中上游,杨泗庙由此多了起来。
  郧西的天河、金钱河是汉江流域支流之一,作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渡口,自古舟楫往来、穿梭如织、絡绎不绝。郧西县境内杨泗庙遍布,县医院旁建有杨泗庙,上津车站前有杨泗庙,还有槐树林特场的杨泗庙和夹河乡的杨泗庙等{21}。武当山北麓原均州城东门外,汉江南岸,有清代建的两座杨泗庙,一座在城东门外,一座在城东乱石滩(早废),庙内供奉杨泗将军神像及水府诸神像{22}。丹江古均州烂石滩建有杨泗庙。烂石滩距均州码头50里地,地形险峻,烂石丛生,浪急滩险。当地流传有顺口溜“船到烂石滩,性命交给天”。丹江古均州青山港也建有杨泗庙。青山港于20世纪70年代建丹江大坝时沉于水底。现地名改为牛河。另外,郧县南化和十堰黄龙区均建有杨泗庙戏楼。
  总之,明清以来,随着商品贸易的快速发展,频繁的洪涝灾害,凶险而繁忙的汉水水上运输,推动了外地移民、商人带来的杨泗信仰的传播,它与汉水流域原有的杨从义将军信仰、水神信仰发生融合,并取而代之,最终杨泗信仰在汉水流域得到广泛流传。
  注释:
  ① 黄芝岗:《中国的水神》,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版,第1—4页。
  ②《宋史》卷365《岳飞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032页。
  ③《宋史》卷368《张宪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087页。
  ④《宋史》卷404《汪若海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603页。
  ⑤ 李琳、李英:《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的在地化研究》,《文化遗产》2013年第2期。
  ⑥ 方东平:《汉阳曾有三个杨泗庙》,《武汉文史资料》2015年第4期。
  ⑦ 中国武当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武当神仙大观》,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⑧ 杨郧生:《郧阳民俗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
  ⑨{11}{12}{13} 潘世东:《汉水文化论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98、202、138页。
  ⑩ 张晓虹:《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4} 冷遇春、冷小平:《郧阳抚治史实类纂》,郧县电脑印刷厂2003年版,第266-272页。
  {15}{17}{18}{20} 匡裕从:《十堰移民史》,长江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233、233、233页。
  {16} 湖北省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撰:《房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90-94页。
  {19}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1《食货志五·茶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2页。
  {21} 天河七夕文化研究会:《天河民俗》,崇文书局2010年版,第354页。
  {22} 中国武当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武当神仙大观》,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作者简介:王平,十堰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北十堰,442000。
  (责任编辑   刘晓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5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