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文人树”盆景艺术及其对当代中国盆景创作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研究认为,“文人树”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文人”“文人画”“文人树”“文人树”盆景等历程,并与“素仁格”盆景异名同源。与普通盆景相比,“文人树”盆景具有主干细长、枝高而稀、叶细短、冠幅较窄以及根盘稳固等外观形态特征,能体现盆景创作者的个性、气质和情感,对当今的中国盆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未来树木盆景主要发展树型之一。
关键词:“文人树”盆景;外观形态;审美特征;发展影响
“文人树”盆景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特殊树木盆景类型,目前它和非“文人树”盆景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标准,[1,2,3]且要给它准确定义也有一定困难,因为“文人树”盆景的概念比较精神化,有很多难以用语言表达之处。[4]同时,“文人树”盆景不是单一树形形式,既有直干也有斜干或者临水形式,可以是独干也可为双干,所以并不能简单从基本树形上来对“文人树”盆景进行区分,[5]但依然可以从“文人树”盆景的几个基本艺术特征来进行区别,例如:细高古朴的主干,简约疏朗的枝叶,轻快流畅的线条和孤高淡雅的意境等。
1 “文人树”盆景的历史溯源
中国盆景起源于汉晋,形成于初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民国时期陷入衰败,但现阶段正处于快速复兴时期。“文人树”盆景最直接的艺术来源是文人画,但要更好地理解它,最好从了解文人、文人的文化艺术和同时期盆景艺术的发展入手。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政权频繁更迭的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心灵慰藉的人们便转向自然山水,从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崇尚清雅、追求隐逸和高雅脱俗的思想在文人中盛行,这种社会思潮促进了山水园、山水画、山水诗等一系列文人艺术的兴起。
1.1 “文人”
文人,原指读书能文的人。但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张修林在《谈文人》一文中对“文人”作如下定义: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陈明远(2002)认为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文人”“文士”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并构成一种社会阶层之后才为真正意义上的“文人”。[6]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文取士,历代传承,文人与官常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形成相对特殊的阶层,通常称为“士大夫”。[7]阶层内人士大多有独到的艺术品位,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造就了独特的文人艺术,其精华一直被传承至今。这也是“文人”最初的形式。
1.2 “文人画”“文人树”
在艺术理论方面,南朝画家宗炳(375—443)在其《画山水序》中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的形象抒写情怀的过程,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种画论启发人们将自然景观浓缩入盆中,享受自然之美,抒发人生情怀。
文人画的形成和确定已有一千多年。唐代是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诗歌、绘画、雕塑等多种文化艺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已经出现了,[8,9]但画史上一般以唐代王维(约701—761)为其创作者,他最早将禅宗思想吸收到绘画艺术中,开拓了高远淡泊、意境深邃的画风。同时,王维也是一位盆景艺术家,他曾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即以盂形瓷盆贮兰花,配以纹理、色彩美丽的山石。
首先提出文人画理论的是北宋苏轼,他明确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画工)区分开来,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直到明代画家兼理论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士人画”的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的理论,文人画的名称才开始正式被使用。当时,文人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形成了许多精辟的画论。郭熙(1023—约1085)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10]从当时的绘画中可以看出,树木的画法都以瘦劲、飘逸的形态为主,这无疑对盆景的造型产生了影响。
由此可见,“文人画”泛指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的画,而“文人树”原指“文人画”中的能体现文人精神和格调的树木形象(画法),现盆景界中泛指“文人树”盆景。
1.3 “文人树”盆景
徐民凯认为,在日本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江户时代,“文人”一词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来逐渐成为大多数日本儒者的自我定位。[11]很多日本畫家倾心学习和模仿中国的文人画,后来又逐渐融入自己的风格,遂成就了日本文人画。随着日本文人画的影响越来越大,日本“盆栽”(“盆栽”为音译,国际上统一使用“bonsai”,相当于中国的“盆景penjing”),就是模仿文人画中能反映文人的清高、孤傲、淡泊、洒脱品格的具有孤高、枝少、瘦劲、飘逸的树相而制成盆栽,并直接称之为“文人木”。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盆景在慢慢恢复中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盆景交流与融合,其中包括具有“古木、细干、疏枝”特色的日本文人盆栽——文人木。也许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人基因的共鸣,接触并了解日本“文人木”后,中国盆景界开始把这种高干、简洁、飘逸的树木盆景类型正式称为“文人树”盆景(或“文人树”),并由此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文人树”盆景发源于中国的文人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阶层的长期追求,并最终得以继承和流传。
1.4 “文人树”盆景与“素仁格”盆景
中国盆景在清末以后曾一度衰落,但在局部地区仍有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州海幢寺陈素仁和尚(1894—1962)几十年来生活在青灯古刹、晨钟暮鼓的环境中,其佛学造诣精深,同时酷爱盆景艺术。[12]他创立了深具禅宗思想的高干、简洁、洒脱的树木盆景造型,自成一格,并在岭南盆景中广泛流行,其追随者黄锦、苏樵、莫珉府等人以及后来这种风格的爱好者则将这种风格的盆景称为“素仁格”盆景。
“素仁格”与一般的“文人树”盆景的风格和造型类似,但通常主干更为细瘦,枝叶更为稀少,务求做到一枝不可增加,一枝不可减少,[13]可将其视作“文人树”盆景的特例。“素仁格”盆景与“文人树”盆景为异名同源,是“文人树”盆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归属“文人树”盆景。[14] 2 “文人树”创作特征及定义
2.1 “文人树”盆景外观形态特征
作者研究后将“文人树”盆景的外观形态特征总结为以下主要4点:
(1)主干细长。干细而高,多斜植弯曲;树皮呈现苍老纹理(荒皮性);以单干、双干为主。
(2)枝高而稀。第一分枝在主干2/3左右位置,平展或下俯状,且常出现跌枝;枝稀疏,主枝粗度与主干相差较悬殊。
(3)叶细短,冠幅相对较小。
(4)根盘稳固,配小口浅盆。
2.2 “文人树”盆景审美特征
“文人树”盆景的思想精髓和艺术表现方式与文人画一脉相承,更多地代表了一种气质和内涵,是深刻表达作者思想、个性和艺术修养的盆景类型。
(1)细瘦高耸。一直以来,孤高都是文人阶层的品格特质,有我行我素、胆识过人、非等闲之辈之意。文人大多文化积淀深厚、艺术品位独到,这些人格特点也明显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从造型上看,大多数“文人树”盆景的主干均呈现细高并且微微弯曲的状态,其高度与粗度之比,远超常见的盆景树木。虽然也有些“文人树”盆景主干有较大幅度的弯曲或倾斜,但出枝主要分布于主干上部三分之一。主干虽然瘦高,但瘦而古朴,瘦而苍劲,所表现的就是文人孤高的风骨。至于双干和多干的“文人树”盆景,其每株(干)的造型仍然具有上述特点,合则协调统一,分则独立成形。
(2)简约疏朗。简约是文人艺术的关键要素之一,它拥有较为悠久的文化渊源。儒家主张“大乐必易,大礼必简”,追求简约以达到以少胜多的审美效果。
简约的风格特点在“文人树”盆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枝叶最大限度的简化,达到极简的地步,不仅主干三分之二以下部分没有出枝,即便是主干顶部,也比一般树木更为疏朗有致。陈素仁的部分“高耸型”盆景即为这种简约疏朗风格的代表作品。
简约还含有抽象的因素,虽然枝(叶)量较小,但却能以少胜多,这样更有助于借景抒情。可有可无的皆可简,甚至简到空白,即留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意境。
(3)淡雅清新。淡雅是“文人树”盆景的另一特点。淡指淡泊、素净雅致,雅有高雅、文艺之意。淡雅本质是个人品质涵养的体现,它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文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淡雅的思想渊源与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都是注重适应自然,追求一种忘我的状态。这种清逸素淡的风格,要求作者在造型和立意上都要充分顺应自然,使作品表现出随性、宛自天成的效果。
中国的文人艺术素以平淡为最高境界,重水墨而轻色彩,展现事物真实原貌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把表达其内涵精神作为最终追求:超越自然,不囿于物,摒弃华艳,追求淡雅,讲究返璞归真,大巧若拙。
(4)韵味浓厚。文人画是书卷气息和笔墨文化二者的高度结合,其与书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书法中的点、线之间的组合不仅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更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文人树”盆景的线条表现比其他类型盆景更为突出,同样的,这些线条高度浓缩了思想情感和意趣精神。
“文人树”盆景看上去是树,其实表现的是人。即使是同一時代的作者,其个人品质、文化素养以及理想追求也相差甚远,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塑造“文人树”盆景,作品风格特性各有不同。“文人树”盆景的创作者们借树木表现了一种精神,将孤高、凛然的品性具象化,展现出洒脱、不屈、孤傲的精神世界。
2.3 “文人树”盆景的定义
“文人树”并不是指某一种单一树形,它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文人格调或禅宗思想,所以要用一句话给“文人树”盆景做出准确的定义很难。笔者认为,要准确下“文人树”盆景的定义,必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地描述其形态和精神特质。
对于“文人树”盆景的概念,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席有山提出:只要具有清瘦儒雅的自然之风以及骨干清奇之态的成熟作品即可称为“文人树”盆景。[15]李新则认为:比“文人树”更为宽广的表现形式或称谓,或是“文人盆景”。所谓“文人盆景”,是指不拘泥于表现类型,无论山水、树石、树木,也不分作品形态,无论高飘矮壮,简约繁复,只要能够精准表现大自然,抒发个性,表达情感,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即可称为“文人盆景”。[16]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郑永泰研究认为:文人树是一种树木盆景造型风格,其造型高古清雅,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和精神品格,着重表现文人情趣,可感受到形外更多的符码和无声语言。[17]李国宾在改作“文人树”盆景作品《风骨》后,感悟到:“文人树”盆景是以形为辅、以神为髓、格调高古、自然洒脱的一种树木盆景的表现形式。其树形简洁、枝法以少胜多,外形突出树的自然风韵,内在流露出文人的思想情怀。[18]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笔者提出,“文人树”盆景是指具有体小、干细、枝高、叶稀、冠窄和荒皮等主要形态特征,极度表现作者孤傲、清逸的文人气质或富有幽玄、空寂禅意的一种特殊风格的树木盆景类型。
3 “文人树”盆景对当代中国盆景创作的影响
近年来,“文人树”盆景越来越受到广大盆景爱好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盆景艺术家也先后投入到“文人树”盆景作品的创作中来,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人树”盆景作品,其中赵庆泉、韩学年及温雪明等人的作品尤其具有代表性。盆景大师的作品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盆景现阶段的发展方向,通过研究其作品以及技法、风格等,不难发现“文人树”盆景有其自身主要的语言特质并已对当代中国盆景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1 选材范围广
一直以来,山采原桩都占据盆景素材来源的较大一部分,这也是因为盆景创作者过分追求桩材原有效果产生的不良影响。而“文人树”盆景相对于桩材的自然效果而言,更注重盆景整体意境的营造,因此“文人树”盆景素材来源更加方便,选材也较为丰富,可以满足量化生产的需求。 3.2 成型时间短
對于一般成熟盆景而言,动辄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盆龄已经十分常见,这让很多盆景爱好者望而却步,难以有如此长期的时间对盆景进行创作以及后期的养护管理。“文人树”盆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盆成熟的盆景作品成型时间过长,盆景爱好者难以动手的问题。“文人树”盆景干细枝小,人工培养时间短,最快的仅需4~5年即可成型,大大缩短了盆景的成型时间。
3.3 单枝技法高
在树木盆景中,一般推崇整体造型协调优美,并以岭南的“蓄枝截干”技法追求枝干大小过渡自然。而“文人树”盆景却对创作者在某些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在干细、枝稀的前提下,需要对整体的造型和树势的走向有很好的把握,并塑造出有苍老感和特殊韵味的清瘦型盆景;二是大部分“文人树”盆景强调树形中的特殊枝的塑造。每个“文人树”盆景作品代表性的特殊枝条一般仅有一到两枝,或是跌枝,或是飘枝,是影响盆景质量的关键枝条,其跌垂的方式、弯度、角度、粗细变化等要求较高,而对其余枝条的技法要求则相对较低。
3.4 整体体量小
长期以来,盆景体量大一直是其难以走进千家万户的关键原因之一。一般有一定年代的盆景作品不仅树材大,且景盆重,需要专门的搬运工具,且对搬运人员的数量有一定要求,盆景的体积与重量成为限制当代盆景发展的重要因素。“文人树”盆景一经出现,就以其体量小、易搬运等特点受到了广大盆景爱好者的喜爱。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盆景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地区,不同风格盆景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效促进了当代盆景的快速发展。
3.5 组合配景严
用盆及几架应充分配合树种、树形,选择与之搭配的颜色、质地与外形;在展览陈设“文人树”盆景时,需适当宽松布展空间,并用几架、山野草、青苔、摆件等组合,用书画做展览背景,凸显“文人树”盆景的韵味和意境美。
4 结语
综观当今盆景艺术,“文人树”盆景由于其树形灵动、个性鲜明、意境深邃,现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得到了国内盆景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形成了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盆景发展潮流之一,成为中国盆景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一批以赵庆泉、韩学年、温雪明等人为代表的“文人树”盆景大师或高手,并日益受到新一代的年轻盆景艺术家们的关注和青睐,它旺盛的生命力也象征着中国盆景艺术的勃勃生机,对当代中国盆景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当前“文人树”盆景的创作理论尚不完善,整体创作难度较大,需要作者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底蕴,且作品养护维型较难,因此在大力发展“文人树”盆景的同时,应不断提高创作者的理论水平,丰富和创新“文人树”盆景的内涵和形式,研究和传播养护管理知识,使其能尽快进入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 黄翔.亦谈文人画与文人树[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03(10):18-19.
[2] 杨清振.谈谈我学做文人树盆景[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03(12):46.
[3] 黄彪远.“文人树”的自然形成与创作理念[J].中国花卉盆景,2003(12):44.
[4] 赵庆泉.文人树的艺术风格初探[J].中国花卉盆景,1998(05):30-31.
[5] 赵庆泉.文人树的艺术风格初探[J].中国花卉盆景,1998(05):30-31.
[6] 陈明远.“文人”和“文化人”的起源[J].北京观察,2002(9):55.
[7] 陶洁之,胡光生.中国盆景文人树溯源[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19(01):36-41.
[8] 尤璐.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文人画艺术研究[J].智库时代,2018(35):137-139.
[9] 刘二刚.文人画的出新[J].东方艺术,2018(09):126-127.
[10] 周敏.南画与文人画之辨[J].中国书画,2018(10):16-19.
[11] 徐民凯.正说日本文人木(下)[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14(05):22-25.
[12] 谢荣耀.“素仁格”盆景艺术的产生、现状及展望[J].广东园林,2017,39(05):30-32.
[13] 韩学年.我对“素仁格”盆景的悟习体会[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18(08):20-23.
[14] 徐朕,韩彩霞,齐晓洋,等.关于“素仁格”盆景几个问题的探讨[J].南方园艺,2019,30(01):46-49.
[15] 席有山.文人树的传承与创新[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12(08):28-30.
[16] 李新.我看“文人树”[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13(09):64-69.
[17] 郑永泰.文人画:文人树的创作源泉[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13(09):30-35.
[18] 李国宾.改作《风骨》,感悟文人树[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15(10):52-53.
作者简介:徐朕,男,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盆景艺术理论与创作。
通讯作者:邓光华,男,江西农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盆景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1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