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修巴尼影像艺术中的景观世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马修·巴尼的作品综合运用了表演、摄影、装置、录像等形式,呈现出一种混杂体。本文将其放置进景观时代的大背景,通过视觉文化研究方法分析其影像艺术与景观社会的关系,探讨影像作品在消解景观的过程中陷入的逻辑悖论,以及景观依旧没有迎来最终胜利的时代。
  关键词:悬丝;马修·巴尼;景观社会
  1 景观与马修·巴尼的关系
  景观(spectale)一词意为观看、被看,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奇观”。德波认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示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1]景观是一种人为创造出来的集体幻想。景观以视觉媒介传播,并在社会现实的分离中呈现出一种状态,这一状态是商品社会后的一种新的社会控制模式,不仅仅停留在商品社会的拜物教逻辑,更是一种权力逻辑。全球化时代下影像、图像的快速传播,马修·巴尼生活在被图像堆砌充满视觉欲望的景观社会之中。
  其影像作品以明亮的色调、魔幻的人物造型、均衡的构图,正满足人们的视觉欲望。影片中时尚有质感的色调、虚构的人物形象以及蒙太奇拼贴的手法,都体现了其在社会发展中深受消费文化、资本主义体制和虚拟景观社会的影响。
  影像虚构、放大了整个社会现象。景观来自对真实的再加工,而对于真实事件的认知又不知不觉掺杂进了对于景观的沉思。世界分离的结果,是景观掩蔽了部分事实,潜移默化地把制造景观本身作为合法的目的和意义诉求。马修·巴尼影像中现实、梦境的颠倒融合形成的超现实性,展现出了景观的分离。在《悬丝》系列中每个地点都呈现出了地点所蕴含的社会事件、历史背景,在加入的自我意识,将毫无关联的符号都串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似梦非梦又覆盖现实的幻境。
  2 回到原地的景观
  马修·巴尼的影像世界中都包含着现实的隐喻,配以神话、传奇探讨诞生、抑制、爆发、湮灭。在德波看来,今天的景观社会仍将会把人间再度变回到“幻象天堂”。当我们被景观社会包围时,幻象不再是宗教中的幻觉,而是在我们的身边。马修·巴尼的艺术世界之中被影像模糊的神话元素,并加以现实化的隐喻被披上一层新的光晕,出现在观者的眼前。这种以消费主义和虚拟信息社会重新构建的影像世界,依旧停留在景观社会中的幻象天堂。
  马修·巴尼用影像、装置、雕塑等手段将景观物化、分离,重新建构出一套语言系统。在质疑身份之中的影像,使得观者有了新的思考。然而这些思考依旧是通过景观社会的媒介传播。被质疑的景观社会最终又回到的一个原点,自身也成为景观社会的一部分。景观社会在自身理论逻辑发展之中提到“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呈现出来。”[1]实验影像的本意即使是有消解景观社会的可能,但最终依旧会回到原点,即自身又会成为构建新的景观社会的力量,落入俗套的勇者变恶魔的童话叙事逻辑。
  3 景观呈现的结果
  在阿甘本的追问中:“如今就是景观社会彻底获得胜利的时代,从德波的遗产中究竟可以习得什么?”这看似景观胜利的时代并没有迎来最终的胜利。马修·巴尼将虚拟影像当成主要手段,影像世界中将真实和神话结为一体,在图像理论中认为这是当代艺术的新纪元。但当艺术史走到现代性中“我们的”和当代性中“每个人的”的探讨中,又可以回到景观社会呈现的结果来分析。当代性是全球化时代每个人的觉醒,艺术放纵极端的个体经验。即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景观的假象时代,但正是这种在景观中的自我觉醒,新的抗议与实验性的探索,都展现出了新的姿态,暗示对景观权力的不服从。正如《西方艺术史观念》中提到的当代艺术理论在期待另一种乌托邦哲学的再次出現,去整合把握和再现这个越来越不属于我们的世界。一旦改变权力的关系,大众有很大的可能摆脱景观的支配。
  4 结语
  马修·巴尼运用摄影、雕塑、戏剧、表演等方式,构建了影像艺术世界。在影像艺术世界之中融合了神话故事与现实世界真实故事,使得古代神话在现代延续,却又重生被赋予新的现实意味。艺术生涯正符合美国艺术发展史的基本逻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的后现代主义退潮而关注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危机的讨论,其中囊括政治、历史、种族、经济和文化宏大叙事理论。马修·巴尼的出现正印证着全球当代艺术的特点,虚拟性与乌托邦色彩。这种虚拟的乌托邦式的试探,正是当景观陷入自己的逻辑悖论之后的摆脱景观支配的希望。景观的悖论即是无论影像作品怎样消解景观,它自身又会成为构成新的景观的力量。虽然陷入了景观的悖论之中,但已觉醒在反叛与质疑的精神。这种自我觉醒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摆脱景观支配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出版社,2007:16.
  [2] 李笑男.作为观念的影像[M].湖南出版社,2015.
  [3] 高名潞.西方艺术史观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中信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伍曦冉,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策划与管理专业。
  范晓伟,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特技模型及理论研究专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1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