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教学中空间分析的价值与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振波
摘 要 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机制与结构安排,使公共行政实践呈现出鲜明的空间关联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基于空间分析多层次地观察、剖析和预测中国政府之间联系与互动的机理和逻辑。为此,就不仅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树立空间的系统分析思维,而且应推动公共行政理论的空间计量检验及其发展,并将空间分析应用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 公共行政 教学模式 空间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7.052
Abstract China's uniqu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mechanism and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make the practi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ow distinct spatial relevance.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observe,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mechanism and logic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based on spatial analysis. Therefore,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set up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thinking of space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spatial measurement test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to apply spatial analysis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mode; spatial analysis
基于中國地方政府高度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具体现实,公共行政教育教学中需要为学生建构系统的、空间的分析逻辑,从而提升学生对公共行政理论的整体把控能力和公共行政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作为一种实证观察的理论和方法,空间分析基于中国地方政府高度关联、特征各异的客观现实,能够剖解和展现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之间的支撑、博弈等互动行为,从而能够在动态维度为学生展现中国公共行政的行为逻辑及其变动演化,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层次性。
1 现实实践的空间关联性:公共行政教育教学的应然面向
公共行政学以国家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之具体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活动对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从而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实证方法和专业性意见。几乎所有的公共行政管理实践都具有普遍的关联性,行政主体都呈现出空间依赖性或空间自相关的特征。[1]特别是在“中国式分权”所塑造的政治结构和行政体制下,这种空间面向更为突出和鲜明:一方面,地方政府愈发承接了不同程度的来自中央的政治赋权和政治空间,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提升使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逐渐呈现出“准联邦制”的部分特征,中央与地方增加了更多的关联关系与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晋升锦标赛”为地方政府之间塑造了一种基于“相对考核绩效”的“标尺竞争”模式,[2]某一政府主体的任何政绩变动都会引起相关政府主体基于政治拔擢的考量而作出模仿、重构行为,这些都为公共行政分析提供了另一种空间纬度上的观察向度。
中国公共行政管理实践呈现出鲜明的空间关联性,这促进了科学研究近年来显著的实证化和空间化转向,也需要公共行政教育教学进行相应的理念转化和模式转型。这是因为,如果公共行政教育教学受制于空间事务无关联及均质性假定的局限,则无法对地方政府进行多维度的立体展现而仅能进行单纬度的分析,无法对公共行政进行过程性解构而仅能做静态描述,无法观察地方政府的行为过程而只能看到行为结果;进而会使得教学过程脱离现实实践,导致所传授的内容不能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分析、评价行政管理的理论知识、战略与模型,这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有效地适应公共事务管理对管理知识、管理能力和管理技能与方法的需求。
2 空间计量分析:理论框架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1 空间计量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
从空间相关关系来看,空间计量分析以两种最基本也最为常用的空间效应作为分析基础。第一种是空间溢出效应,即在由多个单位组成的空间环境中,一个单位可能同时与多个单位具有空间相关关系,因此该单位会受到关联单位的溢出效应的综合影响。第二种是空间共生效应,即在某个空间区域内,多个空间单位会同时受到一些共同的空间因素所影响,从而整体上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共有特征。
在空间形式上,空间计量分析首先是以“邻接与否”来作为两个单位是否具有空间关系的判别标准。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更为复杂,经常有两个单位虽不直接邻接但却具有空间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有时会受到空间距离的长短而有所变化,有时则会因单位间的一些非地理要素的不同而不同。在研究中,前者常以公路或铁路里程、核心城市直线距离等进行测度,后者则表现为基于某一类共同或类似基准的邻近,[3]这些基准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类型、基础资源禀赋等不同要素。 2.2 空间计量分析在教育教学种的应用价值
在公共行政具体实践中,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与模仿关系,会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突出表现,以不同形式影响到与其相关联的其他政府,从而呈现出鲜明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一些区域性的共性要素,包括区域政策与制度环境、劳动力素质与增量规模、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等,都会使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呈现出显著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共同特征。因此,在公共行政教育教学过程中,讲解和教授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逻辑,就既需要借助于空间溢出效应理论来识别、评价和引导政府之间的相互影响,又要基于空间共生效应理论来廓清、预测和规范区域之间的政府差异。
另外,我们在分析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关系时,往往能够看到相邻接的、区域内的政府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苏州与无锡两个相邻地级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京津冀区域内三个省级单位间的互补机制等。然而,空间分析还关注非地理层面的组织邻近关系,相似的经济基础、政策环境、资源条件等都会使不同单位被放到一起进行讨论。例如,苏州与深圳两市不具有空间上的邻接性,然而两市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探索新型经济管理体制的功能定位等,都使得两市在获得优惠政策、官员晋升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互动关系。由此可见,空间计量分析对于空间形式的多种展现维度和检验方法,都极大地深化了公共行政课堂教学中对现实实践的了解和认知,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动态而系统的专业学习。
3 空间计量分析在公共行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首先,应在教育教学中树立多维的、联系的、过程的和动态的空间分析思维,具体来说:第一,要克服过往的单向度分析思维,而应看到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往往是在纵横向影响下而做出的,是内、外两方面多种影响因素和博弈力量綜合作用的结果;第二,要改善过往的以个案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将多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贯穿于公共行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分析中国公共行政管理实践问题时也要考量不同地域、层级、部门和个体的差异化;第三,要修正只对公共行政实践结果进行分析的教学方法,而应将政府公共行政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出来,这样就能够系统性地掌握公共行政管理实践的规律性;第四,要弥补过往的静态描述教学方法,要看到公共行政实践变动的长时期性和政府行为演进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在公共行政内外环境条件和支持因素的变动和演进中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和预测。
其次,推动公共行政理论的空间检验及其发展。公共行政理论的引介和讲述是教育教学的必要内容;然而公共行政学科的实践综合性决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结合起来,并能够在实践分析中促进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才应是公共行政教育教学的本质和目的。对于一些西方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在讲解和传授时要客观而理性地看待其与中国现实的契合性,特别是对于诸如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怀特的行政协调思想、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思想等,往往都线性化、简单化、内部化及理想化的理论特征,因此应将在吸收其先进理论思想的同时,将其与中国独特行政体制和复杂政社关系进行结合。特别是要基于中国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空间关联与互动关系,在官僚体制的有效动员困境、标准化管理的公共性不足、纵向协调的竞争约束、一体化行政的适应性问题等方面,推动传统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空间检验与中国发展。
最后,将空间计量分析应用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作为实证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数据分析法具有广泛性、动态性、针对性和多维度性等优势,应将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特别是空间计量分析法,应用于公共行政各行为主体之间关联与互动的过程分析中。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动员擅长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的专业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程序与方式等问题进行学期前和阶段性讨论,合作设计和制定将实证教学法融入公共行政教学的教学纲领和施教方案;另一方面,利用已有数据和软件资源,基于不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数据分析和理论鉴证的过程中强化对实践的把握和理论的认知,在多形式数据讲解和成果展现的过程中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Anselin L. Spatial Economitrics[M]. Springer, 1988.
[2]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3]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J].管理世界,20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16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