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障碍与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实施学分制是我国高校近二十年来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一些制约因素,如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等,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学分制 高校 教学改革 制约因素 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李文霞(1975-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高教研究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地方高校教学运行机制改革研究”(课题编号:06020057)、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地方财经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FIB070308)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6-0052-01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与以“刚性教学计划和统一培养规格”为特征的传统学年制相对应,学分制的核心理念是“学术自由”(包含研究的自由、教学的自由、学习的自由),制度功能是“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供保证”,且这一功能靠“弹性教学计划下的学生自主选择机制来实现”。① 学分制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同时也带来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不容易实施等困难。
  
  一、当前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1.实施学分制是高校教学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高校采用何种教学管理模式的最根本因素是经济模式。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实行计划招生、计划分配,教学上实行岗位性很强的对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高等教育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面。同时,既然学生需要自主择业,就要给他们更大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因此,就需要高校改变以往较僵硬的教学体系,转而实施较灵活的学分制。
  2.实施学分制是高校教学管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当前,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办学规模急剧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多样化是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学校面对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要为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上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就必须改变教学计划的刚性和统一性,实行更为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同时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伴随而来的是“宽进严出”“学制灵活”等趋势,而学分制的特征正好与这些趋势相吻合。
  
  二、当前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制约因素
  
  1.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学分制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实际上是学生交学费购买学分点,然后再去选修价值不同学分点的课程。如果一个国家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人力资源市场),其大学在相当程度上还是按照计划模式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全都包揽下来,那就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②
  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于社会中各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状况,没有系统的统计和规划,这就导致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指导内容贫乏,难以回答毕业生真正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另外,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使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有些成绩差的同学则因为有关系网,反而能选择较好的职业。基于以上原因,毕业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实行了完全学分制后,学生毕业年限既可延长,也可缩短,而提前或推后毕业的学生又无法顺利自主择业,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也就失去了意义。
  2.学校内部条件的制约因素。(1)师资力量不够。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基本上是由国内各大学培养出来的。长期以来教学计划中专业划分过细,选修课又太少,造成许多教师知识面狭窄,这在学年制条件下尚能满足需求,教师只要专一门、开一门课,就可以成为本专业的专家,而且年年有学生,年年可重开,但实行完全学分制后情况就不同了,选修课比例扩大,专业课比例缩小,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要开专业课,同时要开出不同的选修课,既要求教师有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泛的文化素养、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求教师对交叉、边缘、新兴学科有所涉猎和研究,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教师通过进修、自学等继续教育的方式逐步达到。而在目前条件下,我国教师水平尚难以适应以上要求。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保证选修课的应有数量和质量是学分制的精髓。由于师资力量的原因,我国许多高校实际上根本开不出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这就使得学分制改革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成效不大。(2)教学管理模式的限制。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与学年制相适应的,难以适应学分制条件下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等特征。学分制需要对培养计划、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重新设计,现有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排课方法等都需要进行改革。(3)学生管理模式的限制。学分制的采用不仅会淡化班级的概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淡化年级、专业甚至同学的概念。因此传统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班集体为核心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会悄然丧失,以“校、系、班”为纵向管理框架的优势也会部分失去。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社团、网络信息、社会对学生影响力的加大等新情况。
  
  三、解决以上制约因素的应对措施
  
  1.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1)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于许多高校来讲,完善学分制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学分的计算,不在于教学管理操作程序的设计,而在于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等深层问题的重新审视。因此,应该让广大教师了解与学分制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了解实施学分制的意义、方法,提高实施学分制的自觉性。(2)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通过让教师进修、进行教学研究、开展校本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便开出更多、更好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2.改革教学管理模式。(1)提高教务管理队伍的素质。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既需要专职工作人员具有对学分制的深刻认识和研究,又需要他们精于管理,对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管理造诣,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纷繁庞杂的日常事物变得井然有序。(2)制定一部科学的教学计划是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学分制虽然实行课程的自主选修,但也不能随心所欲,学生应在规定的教学计划要求下进行选修。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至少要突出以下五个特色:“一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性;二是课程的丰富性;三是教学进度的灵活;四是学科专业的交融性;五是高度的选择性。” ③在现阶段,至少可以考虑这样几方面:“第一,实行按大类招生,按大类进行培养;第二,压缩必修课的总学时,增大选修课的比重;第三,加大创新活动,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第四,推行跨校学分的相互认定;第五,实行弹性学制;第六,实行模块式教学。”④(3)建立学分制的技术平台――网上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学分制的管理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难以适应,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各高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更新设备和技术,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提高管理的效率。
  3.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健全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是完善学分制的重要内容。导师的责任主要有:首先,要辅助学校向学生做好关于学分制的意义、办法、措施等宣传。其次,要对学生的选课进行指导。在学分制下,学生要根据本人特点自主设计成才模式,选择发展途径。导师的另一个责任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正确地修读课程,缩短学生对学分制的适应期,保证学生选课以及学习质量,避免选课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为学生当好参谋。
  总之,尽管我国高校目前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市场经济尤其是就业市场不完善、学校内部条件限制等制约因素,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学分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学分制必定将越来越完善,并推动高校更加健康地发展。
  
  [注释]
  ①冯向东.推行学分制:教学制度与观念的深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6):61.
  ②项贤明.大众化与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理论观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45.
  ③④周清明.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5):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2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