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将“智慧”进行到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智慧城市的口号也喊了好多年了,为什么用户总觉得复杂?为什么建设过程中问题不断?为什么成效甚微?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用户,也激励着北京同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赵英和她的团队。
  深受同方人钻技术、重务实的影响,北京同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方)技术总监赵英和她的团队一直都很低调,埋头搞技术、搞研发,但在多年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中,赵英也在不断反思,是不是他们提供的技术和系统太复杂了?是不是方案远远超过于用户的现实情况了?赵英认为,智慧城市不能千城一面,且一定要有特色,所以以用户为核心,站在用户的角度想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策略也在不断调整。
  专属之名
  提起智慧城市,大家并不陌生,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的推广,更多IT厂商加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他们从不同的专项建设切入,以期望获得一席之地。但他们都一样吗?对此,赵英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认为,现在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服务商有几类,一类是基于公司自身已有的产品提供打包服务,比如一些基础设施,如光纤、服务器、交换机、存储设备等;另外一种类型是系统集成商,这些年也逐渐出现了分化,其中一类是依然走集成路线,自己很少从事产品研发和创新,另外一类是像同方这样的,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亲自去参与建设、开发。“我们会亲自主导和开发针对智慧城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不是简单的做系统集成,这样也会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赵英如是说道。
  但赵英坦言,这个领域竞争很激烈,在一些项目中经常会遇到大型的国外公司,但随着国家政府对自主安全可控的重视,这些国外公司要想直接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并不具备优势。此外,与同方相比,他们做的一些规划和设计并不是十分出色,尤其是城市运行中心、城市运行体征管理这一点上。
  “我们针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开发出了相对应的应用系统,这个应用系统与原来的商业化产品是不一样的,我们是个性化、定制化的,这是我们与这类国外公司最大的不同。”赵英补充道。
  拒绝雷同,强调个性,但毕竟是城市的建设,千城千面的追求现实吗?并且对于IT服务商来说,如果对每一个城市都量身定制,需要考虑的问题就会非常多。因为每一个城市的特点不同,它的产业发展和实际状况是千差万别的,一个旅游城市和一个石油城市、化工城市,实际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对此,赵英认为,IT服务商需要跟用户共同去分析城市的特色在哪儿,比如城市转型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因为城市特色决定了城市数据整合涉及的不同内容和不同部门。
  以上说的只是方案的规划,那从技术角度来讲,每一个城市都会定制开发吗?据了解,在技术层面上同方采取“通用+行业特色”的方式提供服务,比如,数据从规划设计开始到整合再到展现,这一整套流程是有一个半成品化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基础之上,针对每一个城市再进行量身打造。
  赵英强调道:“我们可以按用户的要求去做本地化的修改,毕竟我们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各地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发人员,我们的项目管理人员等等,这是配套的,有利于我们去开展全国性业务。”
  突破瓶颈
  虽然赵英认为在顶层设计和本地化部署上,同方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提到瓶颈和困难,她也表示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并非十分顺畅。以城市运行中心建设为例,城市各部门间的数据整合是最大的困难,不少城市做完城市运行中心以后,可以分别展示出经济、交通、应急等类别的运行图。但要想了解整个城市的运行态势却很难。而理想的城市运营中心目标是:一旦城市可能快要进入非常态的时候,指挥中心就能发出预测、预警,并且是非常准确的。或者为政府领导提供月度的工作重点和内容。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到现在为止实现不了。
  条块分割造成了“信息孤岛”,城市运行中心要整合的数据要素反而掌握在各个部门中,如此一来,还如何智慧?这一问题也是多年来智慧城市推进效果甚微的原因之一。但谈起数据整合,并非用户不重视。据了解,不少城市“上马”了很多数据共享、整合、交换的工程和项目。把一堆数据放到一个大机房,放到一个大数据中心。“我们认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整合。”赵英明确道。
  那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整合是什么?首先思考为何收集数据,也就是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城市安全这个目标确定后要分析实际过程中跟哪几个部门相关,然后逐层分解到一些小的指标,这样就知道这些数据在哪些部门手中,即围绕着核心目标进行逐层的分解,然后构建指标体系,这才是数据整合的基础和要点。另外这些数据,有些面向领导层,有些面向中间层,有些面向底层,不同的人登陆进去,如果都能得到他需要的数据,这才是真正的数据整合核心。
  回归理性
  在推动业务过程中,赵英和她的团队虽然面临着不少问题,但赵英笑言,干一行爱一行,“我认为逻辑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我不是聪明人,需要一步一步按照逻辑做,这样最终一定能解出这道题的答案。”听上去,赵英讲的是自己的抗压经验,但其实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做好逻辑缜密的顶层设计,按部就班的实施,而不是东一块儿,西一块儿,只看眼前效果。
  “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回归理性”,赵英也表示,如今城市一把手不再关心“智慧城市”这个名头,而是在思考智慧城市的建设如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带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就业,如何提升市民的幸福感等等。
  对此,同方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围绕领导决策的需要和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提出“技术+资本”的模式,推出包括资金服务的一整套的方案。“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我们从前偏向于技术人员的自我欣赏,反而在资金或商业模式上思考的少,这就会导致我们做规划、设计很多,好像还没有见到太多收益提升的原因。”赵英说。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只有技术、理念和产品还是不够的,还是要站在政府层面帮助他一起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而后再运用资本运营的手段去把产业盘活。如此说来,智慧城市的建设逐渐在回归理性,也更接地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692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