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带背斜翼部滚动勘探部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一直以来黄金带油田地下断裂系统复杂,储层发育预测难度大,受各种技术条件的制约,沙三段的勘探程度较低,油气分布规律难以落实。本次研究通过地震反演技术有效解决了储层预测的难题,并利用圈闭综合评价技术优选有利钻探目标,部署的2口滚动探井均获得工业油气流,为下步整体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储层预测;圈闭综合评价
黄金带油田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黄于热构造带南部。一直以来,该油田的勘探开发主要是围绕黄金带背斜主体部位的沙一段展开的,勘探开发程度高,急需寻找新的储量资源接替。而黄金带油田的沙三段资源探明率较低,仅零星出油井点上报过储量。因此,在背斜翼部沙三段存在较大的储量空白带,从已知出油井点来看应该具有较好的含油气条件,成为滚动勘探研究的目标。
1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1.1 地层特征
黄金带油田沙三上段为盆地深陷时期,沉积了一套泥岩、碳质泥岩、煤层为主的煤系地层,岩性以深灰色泥岩、黑色碳质泥岩和黑色煤层为主,夹有灰色粉砂岩、砂岩、砂砾岩。煤层发育为沙三上段地层特征,局部地区发育玄武岩。电性特征为锯齿状,夹有高阻尖峰状;自然电位在砂岩部位有明显负差异。该段地层与上覆沙一段为不整合接触,局部为角度不整合。具有一定的生油条件,具有独立的生储盖组合。发育自生自储的油气藏。
1.2 构造特征
通过精细构造解释以及地层对比,确定了黄金带油田沙三上段地层产状分布及断裂系统展布。研究区总体上以NS向断裂体系为主,按走向分为北东向、近东西和北西向三组断层,北东向断层为主干断层,断层形成时间早、活動时间长、断距大,延伸远,S3上段构造形态整体表现为夹于二界沟断层和驾掌寺断层的背斜构造,纵向上具有继承性。该背斜位于黄金带油田中部,长轴方向为北东向,短轴方向为西北向,为长轴背斜。全区共发育有各类断层14条,北东向的断层控制研究区边界和构造格局,为主干断层;内部发育多条北西向的次级断层,使构造进一步复杂化。
黄金带背斜沙三上段总体构造趋势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格局受二界沟断层和驾掌寺断层影响明显,总体走向与主断层走向一致呈北东向,由西向东可以分为西部斜坡、中央黄金带断裂背斜构造带和东部斜坡三个部分。东、西两个区带断层少,构造比较简单,以岩性圈闭为主;中部是以背斜背景为特点的黄金带断裂背斜构造带。
1.3 沉积相特征
黄金带油田沙三上段在测井曲线(SP、Rt)上表现为高振幅、粗指状的特点,属于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砂体受沉积环境影响,主要发育在河道砂体中。物源主要来自于长轴方向,即北东向,西斜坡短轴方向发育次级物源。根据砂岩组地震反射特征及波阻抗反演,追踪砂体分布范围,沙三上段砂体在河道主流线部位的砂体较为发育,河道边部及河道间砂体厚度相对较薄。全区单井钻遇砂体厚度最大153.6m,最小52.2m,平均95.3m。因此,本次有利部署区集中在黄金带背斜东西两翼砂体厚度大于40m的条带,储集层孔隙度分布在13%~19%之间,平均为17.6%,渗透率分布在9mD~60mD之间,平均为34.2mD,虽然为中孔低渗储层,但均质程度较好。
2 油气分布特点及油藏类型
通过对已知井钻井资料及产能情况分析,平面上,沿驾掌寺断裂及背斜两翼油层厚度大,油层厚度为20-30m,高部位受砂体控制油层向轴部减薄,低部位过度为水层。纵向上多套砂体重叠,连通性差,多呈上倾尖灭分布,说明油层发育主要受岩性控制,属于典型的岩性油藏。高产井大多分布在背斜两翼,与油层发育规律相一致。
3 有利圈闭优选及部署建议
根据黄金带背斜翼部沙三段断裂系统及砂体发育特征,利用圈闭综合评价技术落实了2个有利岩性圈闭,优秀圈闭的腰部、油层厚度大于20m的有利部位部署了2口探井,系统评价背斜翼部的含油气情况。
4 实施效果
黄606井全井电测解释油层12.1m/5层,低产油层6m/3层,油水同层18.2m/3层。增加含油面积1.4km2,增加探明储量90万吨。黄608井全井电测解释油层14.4m/3层,低产油层9.4m/9层,油水同层1.7m/1层。增加含油面积4.2km2,增加探明储量210万吨。
5 取得的主要认识
①针对黄金带油田沙三段复杂的砂体发育状况,利用储层反演技术,精细刻画工区砂体分布范围,真实反应了地下地质构造和岩性特征,对未知圈闭储层发育状况做了较为准确的预测,提高了钻井的成功率。②利用圈闭综合评价技术对黄金带油田沙三段深层油气藏进行重新认识,突破了过去在背斜构造高位找油的单一勘探模式,成功探索了背斜两翼的油气成藏规律,实现了对深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正确的方向。③两口探井的成功实施及顺利获得高产工业油流,证明了黄金带老油田仍有潜力可挖,使我们对研究区沙三段油藏有了新的认识,为下步开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和保障,打开了勘探开发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柳广弟等.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215-229.
[2]孟妍.多属性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7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