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市场格局下鲁西南棉花产业发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农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调整,传统的棉花产业面临着国际原棉市场更为严峻的挑战。为推进山东省棉花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鲁西南地区棉花生产管理部门积极应对,扎实工作,实现了棉花生产相对平稳和持续性发展。为进一步实现棉花生产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走出一条适合鲁西南地区特色性棉花生产新路子。
   1 研判形势,提高认识
   鲁西南是山东省重要的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纺织、贸易地区。多年来,虽然棉花生产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但仍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民生产业,是发展需求量大、综合效益好、就业率较高产业,是技术密集、产业链最长的战略性产业。稳定棉花产业,对振兴我国农村经济,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近两年的情况看,我国棉花价格有回升态势,棉花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逐步增多,鲁西南棉花产业发展机遇和希望将大大增强。2018年全球棉花库存消费比下降,棉花价格有所上扬;国内棉花种植面积与2017年基本持平,棉花产需缺口影响下储备棉在逐步减少,棉花供过于求的形势有所缓解,棉花市场呈现逐步回暖的特征。棉花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市场高品质棉缺、低等级棉剩矛盾十分突出,形势仍不容乐观。鲁西南棉花生产主要模式蒜棉套,棉花混级收购、综合效益低,市场价格回升乏力,加上近年棉区蒜贱伤农,棉农植棉积极性徘徊,增收信心低落,植棉面积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时难以拓展。面对国内棉花市场化、国际化竞争复杂形势,鲁西南棉花生产必须将“减少用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作为发展之路,缓解品种、品质、价格等多方面结构失衡、产业动能不足的问题。
   2 优化布局,稳定区域优势
   政府和服务部门理顺棉花生产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稳定优质、高效、高产棉花种植面积。优化鲁西南棉区种植产业结构,总结棉农棉、蒜(瓜、菜)间套作高产、高效的经验,增加和扩大蒜后直播面积,完善配套措施和技术体系,发挥传统棉区耕作技术优势,稳定棉花-大蒜两熟高效植棉面积,积极引进推广机采棉技术。政府引导棉田向植棉大户和植棉能手集中,逐步实现棉花产业区域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确保鲁西南棉花生产力基本稳定和恢复性增长。
   3 优化技术体系,降低成本
   当前鲁西南棉花种植规模化、机械化进程进展缓慢;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棉花管理水平滞后,用工成本高、农资价格上涨,生产效益相对较低。按照国家“三权分置”的意见,要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托管等形式,加快土地转型、入股、技术服务等多种经营模式。棉花生产土地转型升级,扩大棉花生产规模,鼓励农民土地互换、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为实现棉花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创造条件。培育新型主体,加大对棉花大户、家庭农场、棉花合作社、龙头企业、回乡创业等棉花新型生产者的培育,提供的政策支持,帮助其解决生产、技术、市场、资金等问题,促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让棉农得到更大实惠。提高棉花机械作业能力,支持服务组织、企业示范、研发适合鲁西南棉区生产特点的机械设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促进棉花生产农机农艺集成技术融合,提高劳动效率。积极探索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改善装备条件和服务能力,提供耕、种、管、收和病虫防控等多元化服务,使更多的棉农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
   4 科技创新,增强支撑能力
   科学技术创新对劳动、环境、资源有取代性、置换性影响。棉花产业组织要坚持科技兴棉、质量兴棉、产业创新,着力信息化、资源化等创新技术在棉花生产上的应用,强化集成技术示范推广,促鲁西南棉花产业稳步发展。鲁西南棉区要针对棉蒜(瓜、菜)间套轮作的特点,着力发展蒜后短季棉,做好接茬作物配套技术的应用,提高两熟、三熟种植的综合效益。我们做好棉花品种优选、足墒下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科学化控等技术应用,为实现适合鲁西南区域植棉的机采之路打下基础。采用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棉花精量播种、轻简化栽培,测土配方应用缓控肥与棉花生长同步,及种肥同播技术,科学化控减少管理环节和用工。解决好杂交抗虫棉生育期偏晚、种植过稀、拔柴过早等问题,丰产栽培促全苗、早发早熟、抗早衰、优质高效。因地制宜,积极耕作制度创新,通过秸秆还田、培肥地力不断不断改善土壤保肥保水性针对鲁西南棉花品种、皮棉品质与加工、棉纺品质的严重脱节,很有必要建立标准化统一质量的棉花品种良繁技术产业保障体系,确保棉花遗传品质、生产品质、加工品质与棉纺品质的相统一,提高棉花全产业链质量内涵。
   5 抓好生产,增强可持续性
   围绕国内外棉花市场需求变化,保障棉花有效供给、棉农增收为目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减少资源消耗,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型、高品质需求转变。首先要重棉花生产的生态环境保护。(1)生物防控技术应用,采用物理诱捕、生物农药等方法控制病虫害;选择性诱杀虫剂防治棉田害虫,保护天敌;改进施药方法,采用对天敌较为安全的施药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回收包装物。(2)大力推广有机肥,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推广应用缓控释肥(花蕾期一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化肥减量,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推进棉秆还田肥料化利用技术,取之田、用之田。(3)努力减少白色污染,大力推广效果好、生产规范的可降解地膜;推广可回收地膜,加大地膜回收力度,保证棉花生产的同时消除“白色污染”。其次注重棉花植保高效精准保成效。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针对棉花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农业、化学、物理等“靶标性”防治技术措施推广,机械化防治能够减少劳动强度,解放生产力,灭杀集中,防控效率高。通过使用低空无人机、自走式喷雾器、静电喷雾器等植保机械,对病虫草害精准施药,利用性诱剂食诱剂、频振式杀虫灯等进行棉花病虫害防控,大幅度提高了防控效果。新一代植保无人机每小时可施药40~60畝,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防治效率高;自走式棉花专用喷雾器适用于棉花生长阶段苗蕾期喷药需求;频振式杀虫灯利用紫外光对昆虫趋光、趋波、趋色性,配置高压击杀网灭杀害虫,节能环保、降低农药残留、提高产品品质、减少对环境,同时可进行害虫发生情况预测预报;利用性诱剂对盲蝽象进行诱杀、监测,减少盲蝽象对棉花危害;使用静电喷雾器喷药防治棉花病虫害,使棉株立体着药,提高了防治效果和工作效率。
   6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创新模式
   推动棉花产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信息化与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融合,推进现代棉业信息化发展,提升农资、信息、产品等加工、服务业水平,促使品质和价值的提升,积极探索出棉花生产与资本、技术、资源对接的高效栽培模式及商业模式。鲁西南地区拥有较强的棉花生产自然禀赋、要素条件,发展棉花生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融合,发展订单合作产业区、技术集成区、物流区,建立产、供、销体系,降低成本,增强市场影响力;利用棉花保险、期货等金融手段,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新“六产”,扶持培育植棉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接棉花企业,引导“新农人”创业者成为新棉业的领导者。充分发挥出鲁西南棉花技术推广部门与省棉花专家、学会、创新团队协作效应,实现信息多级交流、共享,提供有效的实时互动、技术问答;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改变传统的棉花产业发展方式,支持棉花研发机构与生产经营主体、企业、技术服务、资本相结合,加快科技转换,助力形成研+育+推+产+加融合发展机制,提高棉业综合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3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