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技术也在不斷的发展和革新,以实现水稻种植的增产和增收。本文从水稻品种的选择和种子的处理角度出发,来对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分析,并系统探讨了水稻种植过程中“三控”技术的优化,为水稻种植提供相关的参考和借鉴,最终实现水稻种植技术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优化;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515042
  引言
  水稻是我国国民生活的重要粮食作物,目前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经常使用化肥和农药来保证水稻种植的效果。众所周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和农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能增强水稻的抗病抗害性能,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同时对于水稻的后续种植效果也将产生大的影响。因此,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要对水稻的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升水稻种植的水平和效果,并能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1 水稻种植品种的选择及种子的处理分析
  1.1 水稻品种的选择
  在水稻种前要对种植水稻的品种和性状进行详细的了解,优先选择高产和抗病抗害性能优良的品种进行种植,并对所选取的品种进行针对性的种植试验。要对水稻品种中无破粒、不带虫源和病菌的优良品种有足够的了解和明确的认识。农户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本地主推品种早熟晚粳稻新品种“秀水121”、高产晚粳新品种“秀水14”、软香型中熟晚粳品种“嘉58”、常规晚粳稻品种“秀水134”、“嘉花一号”、特早熟晚粳“秀水519”、优质高产中熟糯稻新品种“祥湖13”、杂交品种“甬优12”、籼粳杂交晚稻“甬优538”、籼粳杂交中稻“甬优1540”、籼粳杂交稻“浙优21”等11个单季水稻品种中的2~4个进行种植,并根据试种情况在第2年适当调整种植结构,如增加杂交稻种植面积,适量种植优质稻,并配比一定面积的特早熟品种。根据荐口及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种植品种,选择适合自身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1.2 水稻种植前种子的处理
  在选择好种植品种后,在育苗前要对种子进行前处理以保证水稻后期的良好生长。对于种植前种子的处理具体如下:药剂浸种,选择浸种药剂25%氰烯菌酯2000倍+25%咪鲜胺2000倍,将药剂倒入相应倍数的清水中充分搅拌,然后倒入种子拌匀(药液量与用种量1:1),去除空秕谷,浸足48~60h,不需冲洗,直接催芽;进入种子催芽阶段,浸后的种子沥干置放于透气性好的环境中催芽,种子堆厚度以5cm左右为宜,并覆盖棉麻织品如麻袋等,以保证种子堆有足够的氧气和湿度,并且做到上能透气、下可沥水,严禁在编织袋或密闭的容器中保温保湿催芽;药剂拌种,种子经浸种催芽后,每4~5kg稻种用35%丁硫克百威15~20g加10%吡虫啉30g拌种,闷30min后即可播种。可有效控制苗期灰飞虱、稻蓟马等为害。
  2 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
  2.1 设置合理的叶龄观察点
  在水稻的种植中,优化水稻的种植技术主要是为了提升水稻的种植产量、质量和效益。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水稻的生长情况是水稻获得高质、高产的关键,通过设置合理的叶龄观察点,来对水稻生长的具体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以便对于生长不佳的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从而达到保证水稻健康生长和改善水稻生长的目的。与此同时,叶龄观察点还要根据水稻的不同品种和生长特性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设置叶龄观察点具体是从水稻生长的新叶中选择一片做上标记并随着水稻叶龄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的跟踪观察。
  2.2 对种植技术进行合理优化
  在合理设置叶龄观察点后,对于水稻生长的叶龄变化有了实际的跟踪观察,接下来进入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阶段。针对不同的水稻品种,在掌握整体的水稻生长状况和规律的同时,在种植技术方面也要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和调整方案,以确保水稻拥有良好的生长条件,并能实现水稻种植效益和产量的提高。通过设置的叶龄观察点,在了解和掌握了不同品种水稻生长的特点和适应的生长环境后,对水稻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肥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以避免出现水稻种植片面优化的情况发生。
  2.3 科学合理地运用田间诊断技术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对水稻种植的田间诊断也是非常必要的。田间诊断技术的科学合理运用对于水稻的生长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例如,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田间诊断技术对水稻的生长状态进行科学地诊断,及时发现影响水稻健康生长的不良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改进,进而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和水稻种植效益的有效提高。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种植效益,其中自然因素对于水稻的生长影响非常之大,结合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田间诊断技术,从而对水稻生长的分蘖临界和移栽等叶龄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判定。与此同时,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田间诊断技术也能对水稻的抽穗期、拔节期进行针对性地判断。因此,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田间诊断技术对水稻生长的各叶龄阶段的病虫害进行科学合理地诊断,以确保水稻种植效益的有效提高。
  3 水稻种植过程中“三控”技术的优化
  3.1 控苗技术的优化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水稻幼苗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形成多余的分支,分支不但要吸收肥料营养,从而影响水稻主苗的生长,同时分支还会增加水稻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机率。因此,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对水稻幼苗进行控制,从而抑制水稻幼苗多余分支的生长。与此同时,可以根据水稻幼苗的实际生长情况和种植水稻的土壤状况,来合理施用肥料和用量,以充分发挥肥料对水稻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通过对水稻幼苗控制技术的优化来提升水稻种植的效益和水稻种植的产量。   3.2 控肥技术的优化
  在水稻的种植和生长过程中,施肥对于水稻的生长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施肥的合理性是保证水稻种植效果良好的关键一环。虽然,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需要肥料,但并非肥料使用量越多越好,同时水稻种植农户对于肥料的种类和用量也没有科学合理的认识,这些因素都使得水稻的种植受到很大的局限性。通过对水稻种植控肥技术的优化,做到针对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进行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肥料种类的选择和肥料用量的控制,以达到肥料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提升水稻种植的效益和产量。在水稻的種植过程中,控肥技术的优化,要结合水稻生长的实际情况,对肥料的选择和施肥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从而保证水稻的健康良好生长。
  3.3 控病虫害技术的优化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也非常常见,病虫害对水稻的生长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如造成水稻的生长不佳甚至是植株的枯死。因此,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对水稻控病虫害技术的优化,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水稻品种来相应增加水稻的茎粗,同时拉长水稻中上部的节间,并缩短水稻基部的节间,从而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性能,并能有效避免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的倒伏等情况的发生,进而提高水稻种植的产量和效益。与此同时,针对水稻的不同品种首先要增强水稻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对于水稻种植的新型、高效、先进的种植方式进行大力地推广和应用。通过对水稻生长整个过程中的病虫害控制,来增加水稻种植的产量和效益。
  4 结语
  在社会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推进。在农业发展中,水稻种植技术发展也非常迅速,然而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相应的种植技术优化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使得水稻种植产量和质量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影响。通过设置合理的叶龄观察点、对种植技术进行合理优化及科学合理地运用田间诊断技术等措施对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叶龄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并针对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控苗、控肥及控病虫害技术的优化来达到水稻种植效益和产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鑫. 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探讨[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3):185,192.
  [2] 王永维, 郑永忠. 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探讨[J]. 南方农业, 2017, 11(23):38-39.
  [3] 吴雪芬, 杨雅琦. 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策略探讨[J]. 农技服务, 2017, 34(16):31.
  [4] 胡学木.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水稻种植收益[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5):198.
  [5] 虞德根.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增强水稻种植效益[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4):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4301.htm